被自卑绑架的一生:陈天华为何蹈水而去?

1906年5月29日 , 湖南长沙 , 一个自发组织的送葬队伍正浩浩荡荡绕着长沙市向岳麓山行进 。
队伍由长沙约一万名学生及各界人士组成 。 他们不顾清政府的禁令 , 抬着灵柩 , 身着白衣 , 举着挽联 , 唱着挽歌 , 气氛既悲痛又庄严 。 有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自长沙城中望之 , 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 , 亦为之感动 , 不加干涉 。 ”
民众纪念的这两个人 , 一位是陈天华 , 一位是继他之后同样蹈水而去的姚宏业 。
后来 ,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评价陈天华“感愤国家的危亡 , 蹈海而死” , 是“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
陈天华用自己的生命 , 向国人敲响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世钟 。
而那年 , 他仅仅30岁 。

被自卑绑架的一生:陈天华为何蹈水而去?
文章图片
陈天华画像
天才少年苦中生
陈天华出生的时候 , 正值国家多难 , 家道多艰 。
他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 。 出生之后染上了天花 , 虽然捡回一条命 , 但他脸上还是留下了一大片的瘢痕 , 并且他有口吃——这些缺憾 , 成了陈天华一生的心病 。
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私塾先生 , 平时还写写状子、打打官司 。 在陈天华5岁的时候 , 他的父亲因在一次官司中打抱不平 , 得罪了当地一个土豪 , 不仅丢掉了兼职律师这份工作 , 连私塾的工作也丢了 。
原本他们家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 父亲下岗后 , 陈天华辍学了 。
为了家里每天的生活费 , 陈天华只能开始挎只篮子四处卖糖果 。 然而他的糖果生意赚不到什么钱 , 因为陈天华实在是没有专心做这个买卖 。
在走街串巷卖糖果时 , 陈天华总是会带着《三国演义》这类小说看 。 乡亲们经常趁他看书或听故事的时候偷拿他的糖果吃 , 而陈天华则沉迷于故事 , 也不知道跟人家收钱 。
他这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和他家隔一条河的一位同族人 。 这位好心人看他天资聪颖 , 于是让他一边帮忙放牛 , 一边找自己学习 。 陈天华这才算是真正接受了启蒙教育 。
陈天华的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 。 9岁的时候 , 他模仿评书的文体 , 写了一些通俗小说和山歌小调 。 他的这些作品很快就流传开来 , 他也被冠以“神童”的名号 。
20岁的时候 , 陈天华随父亲一起搬到新化县城 , 寄宿在湖南新化县城最有名的资江书院 。
陈天华家还是很穷困 , 因此 , 他一边继续做点儿小买卖 , 一边三天两头溜进书院旁听 。 听完课 , 他还会认真写作业、交作业 。 当时的资江书院院长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 , 发现了陈天华的文章 , 大为欣赏 , 破例允许陈天华借阅书院藏书 。 据说 , 陈天华只用了半年便读完了《二十四史》 。
院长当时非常震惊 , 说服陈天华已经富裕起来的同族人资助他上学 。
自此 , 陈天华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 。 他正式就读资江书院 , 全身心投入学习 。
当时谭嗣同到长沙主持新政 , 联络地方各大族长 , 出版报纸 , 办时务学堂 , 地方风气为之一新 。 时务学堂刚创立 , 陈天华就因为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外课生 , 很快就成了外课生中的尖子生 。

被自卑绑架的一生:陈天华为何蹈水而去?
文章图片
谭嗣同(左二)与时务学堂教习合影
此后 , 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先后到新化实验学堂、长沙岳麓书院、求实书院进行深造 , 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 最后获得官府保送 , 留学日本 。
此时 , 陈天华仅28岁 。
从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到官派留学 , 陈天华只用了8年 , 可谓“学霸中的学霸” 。
这中国 , 哪一点 , 我还有份?
但在日本 , 陈天华似乎不但没有延续这种学业上的优秀能力 , 还陷入很长时间的危机中 。
到异国他乡求学 , 第一个要过的就是语言关 , 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的学习阶段 。 和陈天华同时入学的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日语 。 但陈天华有口吃的毛病 , 这门语言关过得尤为艰难 。 他的同学回忆说 , 陈天华到日本半年后 , “还是不能说一句倭话” 。
这对于一直名列前茅的学霸陈天华来说 , 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 1903年4月入学 , 8月后他就不大出现在学校里了 。 就算在这4个月里 , 陈天华缺课的情况也挺严重的 , 他甚至连考试都不参加 。
但是陈天华很快就在革命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到日本后不久 , 陈天华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1903年4月 , 沙俄毁约拒不撤走侵占我国东北的军队 , 并向清政府提出7项无理要求 , 令在日本的学生们义愤填膺 , 组织编练“拒俄义勇队” , 准备回国参战 。 陈天华和黄兴都签名加入了义勇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