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三 )


因此 ,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商鞅、张仪、范雎三人 , 是联手推动秦国迈向统一之路的头号功臣 。 同时 , 从上文我们可以发现 , 他们的来源地出奇的一致:魏国 。 这一怪像的出现 , 其实存在着必然性 。

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文章图片
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 , 秦国君主的意图深藏玄机
商、张、范三人 , 都是魏国贵族政治的弃子 。 自从魏文侯去世后 , 也许是对本国的实力过于自信 , 魏国统治者逐渐失去了进取心 , 贵族政治再度复辟 , 连续几任魏相都出自贵族;魏武侯即位后不久 , 当时最为顶级的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 被魏相公叔痤设计逼走 。
而卫国人公孙鞅来到魏国后 , 恰好选择了在公叔痤手下效力 , 不过一直得不到举荐 。 直至弥留之际 , 考虑到这位奇才已经不会危及自己地位 , 公叔痤才向魏惠王大力推荐;但事出突然 , 公孙鞅压根没进入魏王的法眼 。
张仪虽为魏国人 , 但他根本没有进入魏国朝廷的考虑范围:“仪游诸侯无所遇 , 困于楚” , 靠着苏秦的帮助才来到秦国 。
而范雎则是去秦国逃命的 。 魏相魏齐轻信谗言 , 认为范雎向齐国泄露本国机密 , 因此不问青红在白 , 将其打得半死 , 甚至让食客向其身上撒尿羞辱 。 为了活命 , 范雎改名换姓 , 跟随秦国使者王稽逃离了魏国 。
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魏国而这三人离开魏国后 , 无一例外把魏国当成了头号报复打击的对象 。 魏国的陨落 , 正是拜自己人所赐 。

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文章图片
秦国为何能够对外来人委以重任 , 甚至将国家发展大计全盘相托?所谓穷则思变 , 在公孙鞅入秦之前 , 秦国“地方千里者有五 , 而谷土不能处二 , 田数不满百万” , 就是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没有实力 , 对外也是有心无力 , 时常被各国羞辱 。
若一个人已经退无可退 , 就不会有所顾忌 。 国家亦如此 , 因此秦孝公才愿意将改革大业全权交给公孙鞅操办 。 而由此尝到甜头后 , 其后秦国对各国人才一直持开放、欢迎的态度 , 并依靠这种人才红利保证了国家战略的不断更新 。
任用外人来制定国家战略还有一个好处:削弱本国的既得利益群体 。 一个国家在同一个轨道上行进太久 , 就会滋生一批既得利益者 , 为了维护现有权益 , 这些人天生对改革抱敌视态度;而任用在本国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利益纠葛的“外国人” , 则是秦国君主用来重新切割蛋糕、保持政权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 甚至屡试不爽 。
说白了 , 外国人才只是实现目的的工具 , 秦王本人才是背后的操纵者 。 而在达成战略目标后 , 这些“外国人”往往会成为秦王用来平息众怒、稳定人心的最佳替罪羊 。 这就是商鞅、张仪、范雎三人最后均难以善终的本质原因 。
无论意图如何 , 最终秦国确实依靠各国(尤其是魏国)的人才促进了国家实力的滚动增长 , 并最终让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 依据统一中原 ,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 。

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文章图片
以史为鉴 , 讲历史只是手段 , 指导现实才是目的 。 重视人才 , 关系到一家、一国的荣辱兴衰 。 希望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保护、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