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二 )


公元前314年 , 带领齐国迈向巅峰的齐威王去世了 , 时年20岁的齐湣王继位 , 这在秦惠文王看来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 以三寸不烂之舌为武器的张仪 , 则成了他的杀手锏 。
早在公元前333年 , 张仪就来到了秦国 , 这段时间他一直孜孜不倦于帮助秦国削弱、打压自己的母国 。 当然业绩还是比较优秀的 , 甚至还因功被封丞相 。 而当秦惠文王决意对楚、齐动手后 , 首先就想到了这个最擅长搞离间、破坏的手下 。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比较熟悉:张仪来到楚国后 , 许下600里商於之地的空头支票 , 唆使楚、齐两强断交;楚怀王照办后 , 他却坚称当初承诺的是6里地 。 其后恼羞成怒的楚怀王仓促派军伐秦 , 却在丹阳大败、被阵斩八万人 , 汉中地区也被秦国夺去;其后的蓝田之战中 , 楚国再次遭受重创 , 甚至差点被韩、魏两国抄了后路 , 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
当然 , 其后张仪还有忽悠各国纷纷与秦国连横的光辉战绩 , 但他对秦国的最大贡献 , 首推这次对楚国的连环计 。 此事彻底改变了秦、楚、齐三强鼎立的割据 , 楚国地位一落千丈 , 其后在秦国的持续打压下逐渐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 天下变成了秦、齐并列的格局 。
张仪对于秦国而言 , 可谓是及时雨 。 当初在夺回河西后 , 秦国立即引起了东方各国的警惕 , 这也是苏秦的合纵之策得以顺利实现的外在原因 。 而张仪 , 则成了阻碍六国抱团的头号搅局者 。 那时的战国人 , 曾这样描绘张仪等人的威力:“一怒而诸侯惧 , 安居而天下熄” , 此言并不浮夸 。

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文章图片
范雎:远交近攻、收回王权 , 秦国中后期战略的操盘手
公元前270年 , 魏国人范雎逃到秦国 , 并且以“远交近攻”的战略 , 迅速博取秦昭襄王的信任 。
在宣太后、魏冉当政时 , 秦国延续着对东方各国的压制 , 但战略思路并不清晰 , 出于四面开火的状态 。 就在同一年 , 魏冉曾越过韩、魏 , 不远千里打击齐国 , 但这以行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扩大他的封地陶邑 , 对秦国的利益并没有带来增量 , 相反还会带来四面树敌的风险 。
因此 , 范雎认为 , 为了提高秦国的扩张效率 , 不如向东交好齐国 , 将精力集中于家门口的韩、魏两国 , 实现“得寸则王之寸也 , 得尺亦王之尺也”的目的 。 并且 , 在占据两国所处的中原核心区后 , 秦国就掌握了通往东方各国的中枢 , 进可攻、退可守 , 燕、赵、齐、楚国都将直面秦军的兵锋 。
这一战略得以实现的前提是:齐国愿意配合 。 但对此范雎胸有成竹 , 十余年前 , 曾爆发了“五国伐齐”的事件 , 齐国几乎面临了灭国之灾 。 后来虽侥幸复国 , 但实力早已与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 并且与东方各国已貌合神离 。
这一战略立即得到了秦王的认可 , 并立即付诸了行动 。 其后 , 秦国基本上贯彻了这一战略:安抚、麻痹齐国 , 大踏步吞食身边的三晋 。 最终 , 到了嬴政时期 , 秦国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夙愿 。

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文章图片
范雎对秦国的第二大贡献:驱除“四贵”、收回王权 。
所谓的四贵是秦昭襄王的四位亲属:舅舅穰侯魏冉、华阳君羋戎 , 弟弟高陵君、泾阳君 。 秦昭襄王继位30多年来 , 在母亲宣太后的主导下 , 秦王的权利受到了很大制衡 , 正如范雎所言:“穰侯出使不报 , 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 , 高陵进退不请” 。
这样的局面其实很危险:战国以来 , 那些王权被分散的诸侯国几乎都会自我削弱 , 比如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分权给儿子 , 自己落得饿死的下场 , 赵国也失去了更上一个台阶的机会;孟尝君在齐国权势滔天 , 最终他为了争权 , 竟然鼓噪各国伐齐 , 为乐毅当起了“带路党” 。
如果说雄厚的国力奠定了秦国的发展下限 , 那么 , 集中王权、规避风险 , 则关乎着秦国的成长上限 。 在范雎的鼓动、策划下 , 公元前266年 , 秦昭襄王废掉母后 , 将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全部驱逐 , 从此将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
大权在握 , 反过来又是落实“远交近攻”战略的组织保证 。 4年后 , 在抢占中原制高点—上党地区的过程中 , 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 一举将这个东方头号军事强国打得只剩半条命 , 此后的秦国 , 基本上已经没了对手;秦昭襄王死后四年 , 嬴政接位 , 秦国统一天下的目标已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