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如果多活一年,蜀汉北伐能够成功吗?司马懿或遭重创!

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
公元234年秋 , 一代名相 , 也是整个蜀汉唯一的丞相 , 诸葛亮去世 , 让他的第五次北伐戛然而止 。
大约500年后 , 唐朝诗人杜甫在成都写下了千古名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但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亮点其实还挺多的 。
第一个亮点 , 明修褒斜栈道 , 让曹魏以为暗度陇右 , 但其实是直接出褒斜道来到关中平原 。
第二个亮点 , 用关中平原的肥沃土壤就地屯田 , 和曹魏做长久对峙 。
第三个亮点 , 把曹魏的两只部队都死死堵住 。
第四个亮点 , 虽然诸葛亮只是在关中平原西片和曹魏军队打仗 , 但是整个华夏地区都打成一锅粥了 。 羌人进攻陇右 , 吴国进攻荆州和淮南 , 燕国进攻河北 , 匈奴进攻并州 , 中原地区也有各种内乱 , 强盗反叛 , 农民起义等 。
我们常说历史不容假设 , 但是军事可以推想 , 咱们今天就假设一下 , 如果丞相多活一年 , 战局将如何变动 。 笔者再仔细读了史书之后发现 , 诸葛亮还准备了三个后手呢 , 有这两个后手在 , 诸葛亮丝毫不怕曹魏在打退东吴大军之后还派秦朗带着中原兵团来驰援关中兵团 。

诸葛亮|诸葛亮如果多活一年,蜀汉北伐能够成功吗?司马懿或遭重创!
文章图片
笔者先问:诸葛亮死后 , 他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接班人分别是谁?
很多读者会说 , 政治上的接班人是蒋琬 , 军事上的接班人是姜维 。 笔者要说 , 姜维这个时候只是蜀汉特种部队虎步军的副监军 。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接班人是王平 。 王平在诸葛亮去世后 , 又守汉中守了将近15年 , 然后王平之后 , 姜维才掌握了蜀汉部分军权 。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 , 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 , 出动了前四次北伐都没有带的马岱 , 但前四次北伐都有参与王平这次却并没有参战 , 他正在守汉中呢 。 同时蒋琬也在汉中 , 用木牛流马源源不断的向汉中运粮食 。 可能是诸葛亮和曹魏打主力大战 , 怕陇右兵团从祁山道进攻蜀汉吧 。
笔者在史书中发现了诸葛亮的两个后手的其中一个后手 , 并不在三国志的蜀书中 , 而是在魏书中 。
《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中说 ,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 诸葛亮出斜谷 , 并田于兰坑 。 兰坑在哪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十说:汉水又西南 , 迳祁山军南......汉水又西 , 建安川水入焉......又东与兰坑水会 , 水出西南近溪 , 东北迳兰坑城西 , 东北流注建安水 。 建安水又东经兰坑城北 。
也就是说 , 王平在祁山道附近屯田 , 因为夏秋之交甘肃陕西地区多雨水 , 也是因为雨大 , 郭淮的陇右兵团没有进攻汉中 。 而诸葛亮上次北伐就是因为祁山道有部分山道被雨水冲垮了 , 才功败垂成的 。 王平这次要准备好秋收之后再出击 。

诸葛亮|诸葛亮如果多活一年,蜀汉北伐能够成功吗?司马懿或遭重创!
文章图片
我们看 , 诸葛亮似乎根本不怕中原兵团驰援关中 , 也没把羌人进攻陇西郡失利当回事 。 而曹魏 , 为了包夹诸葛亮 , 陇右兵团几乎调动了所有的守城部队之外的进攻部队 , 准备在秋收之后冲击魏延马岱的骑兵部队 , 和关中兵团会师 。 因为郭淮判断 , 王平会死守汉中应该不会出祁山道捅他们的后路 。
如果丞相再多活一年 , 首先王平会突然出祁山道断郭淮后路 , 并且占住街亭 , 用诸葛连弩封锁魏军 , 到时候再派无房飞军传信和魏延一起东西包夹 , 夹碎陇右兵团 。 或者 , 不用等到秋收之后 , 再等一等 , 等到冬天 , 给郭淮以迷惑 , 因为郭淮想突破魏延的防线难如登天 , 而且以魏延的作战风格 , 他肯定会派无当飞军骚扰郭淮的粮道 , 而且已经在这么做了 。
而丞相的第二个后手就是 , 我们看 , 司马懿大营在蜀汉大营的东南方 , 冬天 , 陕西地区吹西北风 , 而且干燥异常 , 诸葛亮可以不用攻坚 , 直接在司马懿大营外烧起大火 , 仿效陆逊火烧连营 , 司马懿小心谨慎断不会认为诸葛亮敢直接攻坚 , 而这时 , 丞相只要派快马告诉王平 , 出击 。 王平就能和魏延东西包夹 , 夹碎陇右兵团 。

诸葛亮|诸葛亮如果多活一年,蜀汉北伐能够成功吗?司马懿或遭重创!
文章图片
而诸葛亮还有第三个后手 , 诸葛亮曾经称赞蒋琬社稷之器 , 非百里之才也 。 而蒋琬有个东出计划 , 就是顺汉水东下夺取上庸 , 新城 , 房龄甚至襄阳 。 蒋琬这个计划要想成功 , 有个稳的就是拿下上庸 , 新城 , 房龄缓图襄阳 , 但这样必会增加曹魏的防备 。 那就只有出其不意 , 跳过上庸 , 新城 , 房龄 , 直接乘曹魏不备顺汉水加西北风东下派先头部队拿下襄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