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3岁牛娃的养成,离不开妈妈的教导;但早教是教知识还是教方法?
文章图片
今年过年 , 我被身边一位敬业的妈妈给震惊了!
先说说她家3岁的小娃娃的成就吧:还未上幼儿园 , 识字量已有1000余 , 可以自由阅读绘本的水平;20以内的加减法不成问题之外 , 能够流利地背诵九九乘法表 , 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 , 但是可以对答如流;诗词大约背诵了百余首 , 英文也可以简单交流……
吃完午饭之后 , 我本意是带着孩子们出去转转 , 晒晒太阳消消食儿 , 顺带运动运动;这位妈妈却说 , 大年初一几乎是荒废了 , 初二可不能再耽误了 。
说完 , 就从后备箱里把孩子的书本拿了出来 , 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识读”训练 。
文章图片
看看这位妈妈 , 我真真是汗颜 。 果然是想要孩子有怎样的成绩 , 就需要父母有怎样的决心和毅力 。
我是位懒妈妈 , 只想孩子们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 , 他们能够感受到四季的变迁 , 自由的顺应成长就好 。
这位妈妈却说 , 我这样的想法是有毒的 , 孩子的自由 , 是要建立在前期规则的基础上;只有父母提前给他们打下最好的基础 , 他们才能够在学校的学习中突飞猛进的增长 , 随后就是一种正向的循环 , 越来越好!
然后又说起孩子哪有不贪玩的 , 所以父母只有不断地加压 , 并施以恩惠 , 才可以让孩子愿意配合;而且必须配合 。
看着强势的妈妈 , 我忍不住看了看那个比较瘦弱的孩子 。 虽然他的确很优秀 , 但是真真是过于苍白了 , 而且小小年龄却有种超脱同龄孩子的沉默感 , 得失之间 , 真的是看父母的本心和初心了 。
文章图片
对于早期教育 , 我一直认为 , 如果把“早教”和“学习”画上等号 , 那么“早教”就不能算是完成的早教 , 只能是提前教授知识了 。
我也曾经见过一位父亲 , 他家孩子不过才11个月 , 他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幼儿智力开发书籍上面的内容开始教孩子 , 比如比较数字的大小 , 比如拍打不同的颜色等等 。
这位爸爸也只有自己的观点 , 他觉得用一些非常鲜艳的图片做宝宝的IQ测试 , 逐渐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 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记录分数 , 再按照书本 , 逐步让孩子学习语言、数学、逻辑、感受、运动、观察、社交等能力 , 然后再做测试看分数是否提高 。
是的 , 很多人都把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 , 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 。
于是 , 孩子的起跑线越来越早 , 家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 实际上 , 也越来越迷茫 , 究竟怎样才是对孩子好?
文章图片
我们常说3岁之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期 , 然而这个时期 , 并不是看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 , 而是看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是否健康才最关键 。
也就是说 , 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 , 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 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 而是家长大量的示范与孩子无意的模仿的必然结果 , 简单说:身教的力量大于言传 。
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给孩子“留白” ,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模仿 , 而父母则根据孩子的变化来改变教育的方向 ,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要慢慢积累 , 用心、用时间静待花开的一个过程 。
文章图片
就用过年时司空见惯的事情来举例说明:
作为父母都想要孩子能够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而礼貌的孩子当然会为自己加分 。 所以父母都想要孩子能够主动和人打招呼 。
言传的方式:宝宝 , 快叫“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
身教的方式:妈妈模仿孩子的口吻:“爷爷好” , 宝宝自然而然就会脱口而出“爷爷好”……
文章图片
在教授孩子认字这件事情上来说:
与其天天拿着卡片对着孩子说 , 这个字是“妈” , “妈妈”的“妈”;
不如在和孩子读绘本的时候 , 常常指着上面的图片和文字配套的地方 , 直接说“妈妈在浇花”;
不必特别地指出这个字就是“妈” , 而久而久之 , 孩子就能够把“妈”这个字和发音配套在一起了 。
- 朱元璋死前下令:皇妃一律陪葬!3岁女儿悄悄说8字,母妃保住性命
- 皇帝诵经时出丑,13岁小宫女见后,噗嗤笑了一声,结果改变命运
- 慈禧最宠儿媳,13岁入宫15岁成皇贵妃,缔造封号特例却寡居30年
- 生二胎|53岁妈妈执意生二胎,产后向女儿“借母乳”被拒:你不要脸我还要
- 孩子|顺治23岁就死了,却生了14个孩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他只因一个布娃娃,被康熙囚禁26年,一直到63岁去世
- 狂拽酷炫却被饿死的仨帝王,一个73岁,一个45岁,一个86岁
- 俞敏洪|俞敏洪:3岁前每天读书20分钟,上学后成绩不会太差,前途也很好
- 司马懿73岁病逝立遗嘱:子孙不准为我扫墓!
- 钮枯禄氏13岁入宫仅是小妾,竟因1事封熹贵妃,皇帝连称她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