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巨变前奏:英宗的委屈与无能,让儿子神宗下定变法的决心


宋王朝巨变前奏:英宗的委屈与无能,让儿子神宗下定变法的决心
文章图片
文: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文化学者) , 摘自作者新书《法度与人心》(中信出版集团) , 读史系授权发布
帝制时期 , 决定王朝政治走向的 , 是三大因素 , 一是开国之君 , 二是守成之主 , 三是官僚集团 。
开国之君是一次性因素 , 发生之后就不再变化;守成之主和官僚集团都可能出现变化 。 其中 , 皇帝更容易出现变化 , 最高权力的交接风险重重 。 北宋政治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
第五个皇帝宋英宗的上台 , 给北宋政治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定因素 。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 。 按照传统的宗法秩序 , “大宗无子 , 取于小宗以为子” , 皇帝没有儿子 , 过继一个侄儿继承皇位 , 是很正常的事情 。
同样正常的 , 是仁宗强烈的不甘心 。 他四十岁以后 , 后继无人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 。 四十七岁时 , 仁宗中风 , 侥幸活命;此后六年 , 他搏命生子 , 可惜宫中所诞皆为女孩;五十四岁 , 仁宗含恨离世 。
在距离过世七个月的时候 , 仁宗正式过继英宗为皇子 。 但是直到英宗即位 , 仁宗的后宫之中还有一个待产的龙胎——后来的事实证明 , 这一胎只是乌龙 , 那里面除了欲望什么都没有 。
仁宗用生命告诉世人 , 一个有皇位要继承却没有儿子的男人 , 内心是多么地荒凉凄惨 。
仁宗最终亲自选定英宗为继承人 , 为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 避免了可能的混乱 。 从这一点上说 , 仁宗的确是把仁义坚持到底了 , 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皇帝 。 但是 , 他的不甘心和挣扎却直接导致了英宗心理的压抑扭曲 。
宋王朝巨变前奏:英宗的委屈与无能,让儿子神宗下定变法的决心】英宗四岁时曾经以“招弟”的名义进宫生活 , 是被皇帝抚养过的男孩 , 因而在一众宗室之中脱颖而出 , 身份矜贵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仁宗始终没能诞下子嗣 , 英宗更被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视为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 。
为了不辜负可能的重托 , 英宗一直过着严格自律的生活 。 然而 , 获得认定的过程却是如此漫长曲折 , 其中还不乏凶险 。 三十一岁 , 英宗被正式收养为皇子 , 而不是皇太子——他的命运仍然是不确定的 。 仁宗的后宫丝毫没有掩饰她们的忌恨 , 对新皇子态度冷漠 , 英宗一家入宫之后甚至出现过衣食不周的状况 。
三十二岁 , 英宗正式即位 , 但是后宫仍然掌握在仁宗一系的手中 。
漫长的即位过程 , 让仁宗与英宗成为一对在内心深处“抵死互不相认”的非亲父子 。
英宗即位的第四天 , 就突发怪病 , 不能临朝 。 仁宗的皇后曹氏因而暂时取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 , 她甚至表达过皇位易主的想法 。 幸好 , 以宰相韩琦为首的官僚集团坚定地站在英宗这边 , 最终以近乎强制的手段迫使曹太后撤帘归政 , 让宋王朝顺利渡过继承危机 。

宋王朝巨变前奏:英宗的委屈与无能,让儿子神宗下定变法的决心
文章图片
但是 , 渡过了即位危机的英宗却始终没有走出即位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 。
英宗在位四年 , 基本上只做了两件事 , 第一件是生病 , 第二件是认爹 。 前一件他可能是被动因应 , 后一件却是他主动折腾 。 英宗的诉求很简单 , 他要在公开场合叫自己的亲生父亲濮王一声“父亲” 。
按照礼制 , 英宗既然已经出继大宗 , 做了仁宗的儿子 , 他和亲生父母之间的名义关系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 公开称“亲” , 于礼不合 。
这番道理 , 英宗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把这个议题抛出来 , 骨子里还是出于对仁宗的怨恨——仁宗的这个儿子 , 他做得太憋屈了 。
英宗的“称亲”诉求 , 在开封政坛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激烈讨论 。 官僚集团分为两大阵营 , “皇父派”和反对派 。
耐人寻味的是 , 这两大阵营基本上是按照代际和职位来划分的:以宰相韩琦、副宰相欧阳修为首的老一辈官员支持“称亲” , 给予了皇帝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以台谏官为主的中生代官员 , 则从礼制出发 , 坚决反对“称亲” 。
皇帝生父的名义争夺战演变成了台谏官与宰相之间 , 或者说两代政治人之间的对峙 。 台谏官弹劾宰相奸邪 , 以辞职为要挟 , 表示“甘与罪人同诛 , 耻与奸臣并进” , 要求皇帝罢免宰相 。 宰相针锋相对 , 毫不退让 。
欧阳修说 , 如果陛下认为我们有罪 , 那就应当挽留御史 , 如果陛下认为我们无罪 , 那么 , 请陛下自行决定 。 英宗当然选择站在宰相这一边 。 最终 , 英宗为他的生父赢得了父亲的称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