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并不黑,也没断过案,他是以谏官出名的

影视中的包拯和历史中的包拯相去甚远 , 很多人都觉得包拯是个断案高手 , 其实不然 , 历史中只记载过一个断案的例子 , 他最主要的功绩其实是个谏官 。
影视剧中 , 包拯是个黑炭 , 脑门上还有个月牙 , 这在正史中都没有记载 。 如果包拯真是这样 , 那么奇异的特征 , 史书中不可能不记载 。
相反 , 现在有的学者认为 , 包拯其实是个帅哥 , 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 这在当时的宋朝是非常常见的 。 看过《清平乐》中文人的形象 , 大体就可以知道包拯是个什么形象了 。
包拯并非从小父母双亡 , 也非嫂子抚养长大 。 包拯父母活的年纪并不小 。 包拯很早就考中了进士 , 并受建昌县知县一职 。 包拯推辞了 , 原因是父母年老无人奉养 , 他要尽孝 。
之后几年 , 朝廷又给了他一个监和州税的差事 , 他仍然拒绝 。 父母不亡 , 他就要尽孝到亡为止 。

包拯并不黑,也没断过案,他是以谏官出名的
文章图片
包拯是很孝顺的 , 这在宋朝可不是一件小事 , 后来的包拯在官场如鱼得水 , 跟他早些年有孝顺之名是分不开的 。
父母死后 , 包拯在家丁忧 , 他在父母的坟前搭了一个草棚 , 每天在草棚之中守孝 。 期间没有喝酒 , 没有娱乐活动 。
包拯并不黑,也没断过案,他是以谏官出名的】三年丁忧期限已过 , 包拯仍然不想离开 , 父老乡亲看不过去 , 频频来劝他 , 这才离开父母的坟头 , 踏上仕途 。
由此可见 , 父母死的时候 , 包拯已经成年并取得功名了 。
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包拯破案的故事 , 感觉包拯的破案能力很强 , 实际上在史书中只记载了一例 。 这倒不是说包拯破案能力不强 , 只是说很多都是虚构出来的 , 是人们对包拯的敬爱 , 而产生的美好愿望 , 丰富他的人生 。

包拯并不黑,也没断过案,他是以谏官出名的
文章图片
包拯破的案子可以称为‘牛舌案’ , 案子大体是这样的:一个百姓过来喊冤 , 说自己家的牛舌被人割去了 。 牛舌被割 , 牛自然也活不了几天了 。 包拯让这个百姓回家去 , 直接将牛杀了 。 百姓不解 , 但还是照做了 。
几天后 , 有人过来告状 , 说有人杀了牛 。 包拯对告状人说 , 你割了牛舌为何还要过来告状?告状人当时就招供了 。
在宋朝 , 牛是主要的劳动力 , 是不能随便杀的 。
这是被记载在《宋史·包拯列传》里的一则故事 。 引起百姓反响 , 并深受百姓敬仰的是包拯做的另一件事情 。
包拯被授予刑部郎中 , 权知开封府 , 他让人将开封府大门打开 , 如果有人告状 , 可以自由出入开封府 。 百姓因为此举 , 对包拯大加赞赏 , 从此包拯声名鹊起 , 在百姓中得到爱戴 。

包拯并不黑,也没断过案,他是以谏官出名的
文章图片
在朝中 , 包拯因为有两件事情被世人称道 。 其一 , 仁宗对张贵妃非常宠爱 , 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通过张贵妃的关系 , 被授予三司使(宋朝财政部长)的职位 。 包拯上疏弹劾张尧佐 , 仁宗迫于包拯的压力 , 免去了张尧佐三司使的职位 , 改为宣徽南院使 , 领节度使头衔 。
包拯依然不肯 , 认为宣徽南院使的官位也很高 , 要求再降 。 仁宗有些受不了了 , 他已经做出了让步 , 包拯这不是欺人太甚么 。 仁宗说 , 像节度使这样不入流的官我送人也不行吗?
包拯言辞拒绝 , 说当年太祖也当过节度使 , 它可不是不入流的官(唐和宋的节度使相差很大) 。 仁宗无奈 , 只好再次将张尧佐贬官 。
其二 , 仁宗一直不立太子 , 包拯上疏直谏 , 劝说仁宗早立太子 。 仁宗非常不高兴 , 他板着脸问包拯 , 卿以为当立谁合适?

包拯并不黑,也没断过案,他是以谏官出名的
文章图片
包拯脸色骤变 , 语气激动 , 以至于唾沫星子喷了皇上一脸 , 他说 , 皇上这样问 , 是怀疑老臣 , 老臣无子 , 不必为后代着想 , 臣只为大宋的将来考虑(包拯晚年丧子) 。
仁宗听包拯说的恳切 , 知道自己错怪了他 , 只好陪着笑脸打圆场 。 说自己要认真考虑考虑 。
包拯的形象深入人心 , 很多普通老百姓可能没听过寇准、王安石、韩琦等人物 , 但是一定都听说过包拯 。 包拯我们现在称为‘包青天’ , 在当时百姓称之为‘包侍制’ , 或者‘包龙图’ 。 因为包拯曾经当过天章阁侍制 , 和龙图阁大学士 。
包拯身居高位 , 但是从不贪图享受 , 无论饮食还是服装 , 都和普通百姓一样 。 他待人忠厚 , 却从不随意附和 。 他几乎很少笑 , 百姓曾说 , 包拯笑比黄河清还难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