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

据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所载 , 金龙大王曾在世时姓谢名绪 , 南宋末年人 , 为谢太后之侄 。 不乐仕进 , 隐于金龙山下 。 元兵入临安 , 掳太后、少主去 。 谢绪义不臣虏 , 赴江而死 , 尸僵不坏 , 乡人瘗于祖庙之侧 。 及至大明兵起 , 谢绪示梦与朱元璋 , 说要辅佑圣主 。

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
文章图片
当时明将傅友德正与元朝左丞李二战于徐州吕梁洪 , 士卒见空中有披甲者来助战 , 遂大胜元兵 , 这是谢绪首显灵应 。 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 , 开凿会通渠 , 舟楫过吕梁洪 , 只要祷告金龙四大王 , 无不应验 。 于是建祠于洪上 。
按谢绪本是浙人 , 他投水而死 , 投的也是浙江之水 , 他即使成神 , 也不应该到千里之外的黄河来显灵吧 。 所以金龙四大王可能本来就是吕梁洪一带的龙神 , 谢绪云云 , 不过是把一个殉国的烈士附会其上 , 而在与元兵交战的时候 , 谢绪之神自然要比龙神更有鼓舞士气的作用 。

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
文章图片
此后再经朝廷鼓吹 , 其影响由吕梁洪漫延到附近水域 , 于是生前从未见过黄河的谢绪就成了黄河之神 。
而实际上 ,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谢绪这个人都很难说 , 明、清时人说他是谢太后之侄 , 兄弟四人 , 名字分别是纪、纲、统、绪 , 因为排行第四 , 所以后来称"四大王",这都是踵事增华的那一套 。
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即以他的居处而论 , 或说是钱塘 , 或说是会稽 , 或说是湖州 , 而所投之江也有钱塘江和苕溪之异 , 哪里有什么准证?但话又说回来 , 如果没有谢绪其人 , 黄河凭什么要拉他来为神呢?难道徐州一带没有别的忠臣义士可以充任河神么?

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
文章图片
这确实是个问题 , 我的理解是 , 所谓"谢绪",其实就是"泄蓄" , 泄水与蓄水!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五六十里 , 分上下二洪 , 绵亘七里 , 地势险要 , 水流的落差很大 。
由北而南 , 真有一泻千里之势 , 但船只到此却绝无"漂流"的快感 , 只有船毁人亡的惊恐 。 而船只再由南往北 , 那困难就和把大象拉上城墙差不多了 。
但我们古人自有妙法 , 早在东晋时 , 就在吕梁洪上修了七座堤坝 , 设闸蓄水 , 等于把一个陡立的险滩化为七个台阶 , 让船只凭借水位的提升逐阶而上 。

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
文章图片
到了元代 , 吕梁洪为南北漕运的要津 , 漕船过洪 , 就必须用堤闸调整水位 , 或泄或蓄 , 那个金龙四大王就是"泄蓄之神" 。 "泄蓄"演变成人名"谢绪",这种器物、功用转化为人民的例子 , 在民间信仰中是常有的 , 我们在后面还要屡次遇到 , 这里就不多词费了 。
而在朱元璋与元军作战时 , 最能以民族情绪鼓动士气的 , 就是亡宋的烈士 。 正好南宋理宗的皇后姓谢 , 理宗死后 , 度宗尊为皇太后 。
在贾似道专权时 , 谢太后无能为力 , 及至度宗死 , 小皇帝才四岁 , 谢太后只好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 支撑着已经枯朽残破的一角江山 。

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
文章图片
此时虽然把误国的奸相贾似道贬死 , 但内有庸相 , 外无良将 , 一个老妪带着寡媳和幼孙 , 就是赵宋王朝的最后家底了 。 及至张士杰败于焦山 , 大势已去 , 这个年迈花甲的谢太后在弹精竭虑之后 , 所能做的只有求和与投降了 。
最后是小皇帝和他母亲全太后都被当作俘虏送到大都 , 谢太后以病暂留杭州 , 但元人对她并不放心 , 因为她只要还在临安 , 南宋遗民就把她视为先朝的象征 , 所以她最后还是被迫北上 , 死于大都 。
由于谢太后在宋亡之际的重要地位 , 所以把谢绪与她攀上亲戚是很能抬高身份的 , 于是就出现了那一段投水殉国的故事 。

吕梁|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故事
文章图片
但不管金龙四大王是不是谢太后的侄子 , 他成了黄河之神却是铁定的事实 , 而且明亡之后 , 他继续为清王朝所奉祀 。 满人入关之初的顺治三年 , 就敕封黄河龙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之神 , 以护佑南北的漕运 。
此后江淮一带以至潞河 , 无不有金龙大王庙 。 而民间传说 , 四大王经常化身为金色小蛇 , 故曰金龙 。 北方船夫见有金蛇方首者游泳而来 , 必以朱盘奉归 , 祀以香火 , 可保一方安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