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人为什么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座被美军炸断的桥?


丹东人为什么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座被美军炸断的桥?
文章图片

丹东人为什么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座被美军炸断的桥?
文章图片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 , 我从丹东坐火车去朝鲜 。 行驶在中朝友谊桥上 , 窗外是另一座架在鸭绿江上的大桥 。 驶过江心 , 桥在炮火洗礼的痕迹中戛然而止 。
鸭绿江断桥的故事 , 我早有听闻 , 但当70年前那场战争的痕迹活生生展现眼前 , 仍感到震撼 。 扭曲的断面证明 , 炮弹的威力大到足以撕烂钢梁 。
我不知道 , 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们 , 如何顶着这般恐怖的轰炸 , 抢修桥梁、运送物资 。 丹东人为什么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座断了的桥?人们看到她 , 会想起什么?
几年后 , 仍是冬天 , 我故地重游 。 在志愿军老战士孙泰镐家里 , 我听到了他的故事 。
孙泰镐是朝鲜族 , 二战期间 , 10岁不到的他从朝鲜半岛逃难到中国境内 。 历经动荡 , 直到解放 , 他才和家人过上没有日本人、没有土匪强盗、没有战争的日子 。 正因此 , 孙泰镐最痛恨打破平静的人 。 当敌机在头上盘旋、在家中都能听到轰炸声时 , 孙泰镐意识到 , 不打退帝国主义侵略者 , 就不会有和平的生活 。
珍爱和平 , 因而无惧牺牲——在那场伟大的战争中 , 英雄的事迹密集涌现 , 英雄的精神竞相传承 。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娓娓道来: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危急关头抱起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 英名传扬;当又一名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后 , 人们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三本连环画 , 其中一本就是《杨根思》;而黄继光的精神又感动鼓舞了许多人 , 其中就包括雷锋……

丹东人为什么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座被美军炸断的桥?
文章图片
鸭绿江断桥上的游客司占伟摄
几十年后的今天 , 在被鸭绿江水轻拍的岸边 , 在看得到断桥的地方 , 当年的精神仍然时时可以感触到 。
丹东导演马晓春 , 决心讲好中朝友谊桥和鸭绿江断桥的故事 , 在江边向群雕《为了和平》深深鞠躬致敬后 , 开启纪录片《遥远的桥》的拍摄之旅;通化老人孙艳华 , 退休后采访了200多位抗美援朝战争参战老兵 , 整理出400多位老兵的资料 , 写下数十万字;“90后”温常卿义务守陵已有7个年头 , 因车祸截肢的他时时在陵园 , 为烈士墓扫落叶、补红漆……
这份坚持 , 源自何处?
那日天色已晚 , 宫绍山站在纪念馆外半山腰处俯瞰 , 丹东市中心的高楼闪动着高亮度高饱和的光 。 “这座城市的每个家庭 , 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 ”说这话时 , 他背对着我 。
我没看清他的表情 , 但我忽然明白了——战争重塑了丹东、通化等城市的一代人 。 这里的人们拥有一种责任感 , 一种传承、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使命感 。
丹东人为什么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座被美军炸断的桥?】在鸭绿江断桥上 , 一名来自广东的背包客对我说:“从南到北这么远 , 就是专程来看这座桥的” 。 驻足于历史的遗迹 , 当年那些“最可爱的人”宛在眼前 , 脉脉与我们对视 。
栏目主编:宰飞本文作者:胡幸阳文字编辑:宰飞题图来源:鸭绿江江面司占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