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年:三年搬家180次,死时衣不蔽体,自嘲活得像流浪狗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 爬满了蚤子” , 这句话出自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 。 那时的她年仅十八岁 , 便已经经历了常人无法领略的欢悦与坎坷 。 许多人爱张爱玲 , 爱她笔下传奇精致的世俗故事 , 爱她超然、冷酷且决绝的生活态度 , 爱她创造的奇特、悲凉又惨淡的文学世界 。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 , 她生活在新旧文化、新旧社会冲突与交替的背景之下 , 拥有曲折、独特的生活经历 , 她的小说从来不曾绘声绘色地刻画权重望崇的大人物 , 也没有描绘震撼人心的大事 。

张爱玲晚年:三年搬家180次,死时衣不蔽体,自嘲活得像流浪狗
文章图片
有的只是处于社会底层、为了贪欲或存活而一步步挣扎地往上爬并付出惨痛代价的小人物 。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荒凉的 , 她冷酷、漠然地述说着一个接一个无奈又悲凉的传奇故事 , 将都市人身上独有的优越感与孤独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 为现代文坛留下了一道奇特、亮丽的风景线 。
张爱玲擅长写悲剧 , 然而多数人不知的是 , 她的晚年生活也活成了悲剧 。 晚年时期的张爱玲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多次搬家 , 孤身一人死于公寓 , 失去了她一生捍卫的尊严 , 她是如何走上这一步的呢?
一、幼年缺爱 , 性格悲观
“我喜欢我4岁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 出自张爱玲的《对照记》 。 张爱玲一生都在追求稳定、安逸的生活 , 很大程度是为了弥补童年时期的缺憾与伤痛 。 1920年 , 张爱玲出生于灯红酒绿、富贵繁华的上海 。 她在一个阴沉沉、雨蒙蒙的初秋降生 , 开启了如暗沉的天气一般落寞沉重的一生 。

张爱玲晚年:三年搬家180次,死时衣不蔽体,自嘲活得像流浪狗
文章图片
张爱玲敏感、矛盾、冷傲的性格形成与她的父母有莫大的关系 。 父亲张廷重出生名门 , 却自甘堕落 , 长期沉迷于声色犬马 , 沾染了数不胜数的恶习 , 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 母亲黄素琼出身官宦世家 , 深受先进思想的熏陶 , 是一位典型的新时代女子 。
这一对在生活上、思想上有着天壤之别的夫妻势必会风流云散 , 黄素琼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 , 以监护小姑出国留学为由摆脱了令她厌恶、反感的家 , 并更名为黄逸梵 。 而四岁的张爱玲从此再也感受不到母爱与家庭的温暖 。
妻子离开后 , 张廷重失去工作 , 生活越发凄惨潦倒 。 深受打击的他写信请求国外的妻子回来 , 并承诺戒毒、不再纳妾 。 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 , 为了见到思念已久的孩子 , 黄逸梵还是决定回国 。 然而 , 国外游学的经历早已使黄逸梵与那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格格不入 , 在经历无尽的争吵后 , 两人协议离婚 。

张爱玲晚年:三年搬家180次,死时衣不蔽体,自嘲活得像流浪狗
文章图片
不过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 , 黄逸梵仍然用心投入 。 1930年 , 张爱玲被母亲送至先进多元的黄氏小学就读 , 毕业后考入了上海的贵族女子学校 。 1932年 , 在安排完女儿的升学事宜后 , 黄逸梵再次远走他乡 。 十二岁的张爱玲早已习惯父母的争吵别离与生活的悲喜交加 。
可逐渐麻木的她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 , 还是忍不住流泪雨下 。 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感是浓郁且深厚的 , 既有爱 , 也有崇拜 。 她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 而她的处事观念与生活态度也在父母家庭的恩怨纠纷、爱恨别离中逐渐形成了 。
二、两次婚姻 , 结局凄凉
1944年 , 24岁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签订终身 , 这是她的第一次婚姻 。 然而 , 胡兰成是一位见异思迁的浪荡子弟 , 喜欢到处拈花惹草 , 情虽不伪 , 却也不专 。 在与张爱玲结婚以前 , 胡兰成便已有三次婚姻 , 藕断丝连、暧昧不清的对象更是数不胜数 。

张爱玲晚年:三年搬家180次,死时衣不蔽体,自嘲活得像流浪狗
文章图片
不过 , 张爱玲还是被胡兰成那句“因为相知 , 所以懂得”所触动 , 决定为这段不被世人看好的感情放手一搏 。 张爱玲丝毫不在乎胡兰成的“汉奸”与“有妇之夫”的身份 , 她疯狂忘我地沉浸在胡兰成的爱恋中 , 早已顾及不了社会名誉与地位 。
然而 , 胡兰成从骨子里还是放诞风流的男子 , 即便张爱玲聪明能干、情深意切 , 依旧无法拴住他的心 。 胡兰成先后与护士周训德以及范秀美相好 , 早已视张爱玲于无物 。 胡兰成一边花着张爱玲拼命写作赚取的稿费 , 一边与范秀美以夫妻的身份生活在一起 , 毫无愧疚之意 。
最终 , 心灰意冷的张爱玲于1947年写了决绝信 , 与胡兰成彻底恩断义绝 。 张爱玲花了三年光阴才认清胡兰成自私自利、喜新厌旧、虚情假意的真面目 , 这段夭折的感情深深刺痛了她 。 1956年 , 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在纽约拉开序幕 , 丈夫是德国人 , 名叫赖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