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



按关键词阅读:

中国古代名著里面 , 有一本小说叫做《儒林外史》 , 讲的是古代读书人故事 。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范进中举》 , 就是出自《儒林外史》 。
在这个世界上 , 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 , 为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大量精力 , 自己节衣缩食 , 为孩子的教育挥金如土 。 无论时代变迁还是外部环境 , 都不会影响这件事 。
那中国人这股动力从哪里来呢?有人认为是科举制 。 如果今天让你穿越回古代 , 去参加科举考试 , 又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
文章图片
科举的魅力
科举不只是官场选拔考试制度 , 也是一种教育制度 , 前后存在了约1300年 , 现代学教育也才存在约100年 。
用历史的视野来看 , 在民族心理留下的印迹和分量是不一样的 。 那科举留下的心理印迹是什么样的?
就是命运不靠种姓、不靠贵族身份 , 只要靠读书就能改变命运 。 就算是家在农村乡下 , 隔几年县里也可以敲锣打鼓地出一批举人 , 老百姓管他们叫老爷 。 别人家的孩子前几年还傻愣愣 , 如今就人五人六混出模样来 。
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
文章图片
所以 , 科举是一种具有平等因素的社会制度 , 现在我们重视教育的传统 , 也是科举留下的馈赠 。
从还没获得正式功名的童生说起 , 童生在本地报考 , 要填报上三代履历 , 登记相貌特征 , 还要有功名的人作保 。 考秀才也不容易 , 得经过县考、府考、院考三级 , 最终的院考有提督本省的学政主持 。
就算你一辈子没考上 , 只要通过考试注册的童生 , 和普通老百姓也是不一样的 , 可以穿戴官衣官帽 。 遇上婚丧嫁娶 , 童生可以和官员同席 , 而商人就绝对不允许 , 这已经算是另一种社会阶层了 。
那为什么连秀才都没考中的童生 , 会值得官员和老百姓尊敬呢?其实这尊敬的不是童生 , 而是尊敬这个体制 , 县官往往会对读书人高看一眼 , 因为他们就是从这个体制中出来的 。
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
文章图片
严格的选拔
有人把现在的升学教育和古代的科举做类比 , 说初中相当于古代的秀才 , 大学相当于进士 。 但是按照古代的难度 , 考秀才可不比今天考大学容易 。 清代几十个童生考试才能录取一名秀才 。 等真的考上秀才 , 是本乡大事 , 有专门的人挨家报喜 , 还要告祭祖先 , 从此改换门庭 。
考上进士的人大多在外地做官 , 民间的主要读书人就是秀才 , 老百姓也尊称为“先生” 。 但是秀才除了八股文 , 没有什么其他技能 , 也就只能靠教书养家糊口 。 很多穷秀才在现实中是被轻视的 。
从体制的角度看 , 秀才就算进入了教育体制 。 第一年要参加岁考 , 第二年要参加科考 , 成绩不好还会被剥夺乡试考举人的资格 。
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
文章图片
真到了乡试那会 , 那才真是考验一个人的精力和毅力 。 古代的考试天不亮就点名 , 日落前交卷 。 乡试每三年一届 , 从农历八月九号一直考到十五号 , 分三场 。 每场要在贡院外呆三天两夜 , 之间在外睡一晚 , 第二天再重新排队进场 。
每个省会城市都有贡院 , 里面有专门的乡试考场 , 是一排排整齐的号房 。 考试时 , 每个单间坐一个考生 , 两边都是隔墙 , 单间既狭窄又低矮 , 人在里面根本站不直腰 。
房中有两块板 , 是活动的;两边墙上有槽 , 白天答卷时 , 一块高、一块低 , 就是桌子和凳子 。 晚上把两块板放平 , 就是床 。 但根本伸不直腿 , 只能蜷曲着 。
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考生们进场要自己带着这几天的考试和生活用品 , 像文具、三天的食物、锅碗瓢盆、木炭和衣服 。
这三场考试里 , 第一场要写七篇八股文 , 后来改成三篇和一首诗;第二场考论、判、诏、诰 , 类似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策论 。
能考举人的功名资格 , 除了秀才 , 还有十几种 , 监生、贡生、廪生 , 有的是做八股文考出来的 , 有的是买来的 。 但到了乡试这里 , 想中举和考进士 , 只有这一条路 。
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
文章图片
科举体制到了乡试这里 , 是非常严肃的 。 考试组织的严密程度 , 协调资源的规模 , 是一个大帝国千百年的制度积累水平 。


稿源:(历史开讲了视频)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175741.html

标题: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是什么体验?乡试半夜点名,考上进士改换门庭


上一篇:仪仗|他回忆,自己上访拦御驾,却被打了二百大板,落下终身残疾

下一篇:朱元璋|陈友谅最大的失误,如果听这位大将的劝告,历史上便不会有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