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曾国藩 左宗棠 胡林
(一)
截至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以前 , 虽然曾左二人的关系时晴时阴 , 疙瘩不断 , 风波迭起 , 但是与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与左宗棠的那次大冲突相比 , 一切都无足轻重了 。
咸丰七年前后是曾国藩生命中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之一 。 此时 , 他创立的湘军已经转战三载 , 屡立战功 , 但是处境却越来越尴尬:由于皇帝对他抱有防范心理 , 不肯给他以督抚地位 , 使他领兵三载 , 一直孤悬客处 , 用兵、用人、用饷无处不难 。 特别是在江西期间 , 由于手中没有行政权力 , 虽然湘军为保卫江西终日苦战 , 仍然被江西通省视为额外负担 , 始终受到官僚大吏们的排挤和刁难 , 可谓步步荆棘 , 处处碰壁 。 曾国藩饱受欺凌 , 郁愤满怀 , 心力交瘁 , 走投无路 , 精神几近崩溃 , 以至在与刘蓉的信中说出了这样的话:
所至龃龉 , 百不遂志 。 今计日且死矣 , 君他日志墓 , 如不为我一鸣此屈 , 泉下不瞑目也 。
恰在此时 , 一纸家书传来 , 曾国藩父亲于咸丰七年二月初四去世 。 得到这个消息 , 曾国藩如遇大赦 。 他迅速把军务交给他人 , 给朝廷发去一道陈请开缺的奏折后 , 不待皇帝批复 , 即于二月二十一日起程回家 , 为父亲办理丧事去了 。
文章图片
作为领兵大臣 , 擅自离开军营 , 是一件严重违反军纪的事 。 一贯以忠贞自誓的曾国藩在军事危急之际做出这个决定 , 确实显得有些不负责任 。 但曾国藩此举 , 实属迫不得已 。 他是想通过此举 , 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 , 也想借这个机会 , 向皇帝申明自己所处"极不得位"的真实处境 。 咸丰皇帝虽然颇为震怒 , 但是他对曾国藩的艰难处境心知肚明 , 加上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湖北巡抚胡林翼不断为曾国藩说情 , 遂传旨给假三个月 , 委军一事免于追究 。 朋友当中 , 胡林翼、吴敏树等都对曾国藩的举动表示了理解 , 多次去信对曾国藩加以安慰 , 吴敏树在信中说:
曾公之事 , 暴于天下 , 人皆知其有为而为 , 非从其利者 。
按理说 , 在曾氏如此困难之际 , 作为朋友 , 左宗棠对曾应该加以理解安慰才对 。 但是左宗棠在这个当口 , 寄来了一封信 , 对曾国藩大义凛然地加以严厉批评 。
信的开头 , 左宗棠就劈头盖脸地从儒家伦理原则高度出发 , 批评曾国藩委军归家 , 是不忠不义、不负责任的表现:
《纲目》一书 , 于夺情题后一事 , 总以其人所处之时地为断 , 所以重纲常、维名教而警偷薄之俗也 。 至"金革之事无避"一语 , 经义直捷了当 , 更无可疑……
接下来左宗棠又嬉笑怒骂 , 捎带嘲讽曾国藩兵略平常:
老兄之于兵事 , 诚不敢谓其有功无过 , 然竭其心与力所可到而黾勉为之 , 此念尚可见谅于朝廷……老兄之出与不出 , 非我所敢知也;出之有济与否 , 亦非我所敢知 。 区区之愚 , 但谓匆遽奔丧、不俟朝命 , 似非礼非义 , 不可不辨 。
意思是说 , 你曾国藩领兵打仗 , 本来就犯了许多错误 , 丧失了许多机会 。 朝廷念你忠心耿耿 , 不予计较 。 不过这次你这番举动 , 使你的忠心都值得怀疑了 。 你是不是听我的劝重新出山 , 我不知道 。 你重新出山 , 凭你的本事 , 对国家大局能否有所帮助 , 我也不知道 。 但是你不待朝廷命令 , 擅自委军奔丧 , 则非礼非义 , 我不能不严肃批评你 。
从才能到品质 , 左宗棠把曾国藩批了个一无是处 。 可以想见 , 曾国藩收到这封信后会多么郁闷 。
事情还不限于此 , 除了写信责骂曾国藩之外 , 左宗棠在公众场合对曾国藩更加肆无忌惮地大加讥讽 。 曾国藩此次委军回湘 , 是湖南官场一时谈论的热点 。 左宗棠每见一人 , 都大谈曾氏平日摆出一副理学大家面孔 , 以诚自命 , 此次却以父丧为由 , 要挟君父 , 可见其居心并不如自己所称那样正大 。
应该说 , 左宗棠的骂人功夫确实登峰造极 , 史上一流 。 其特点一是一针见血 , 毫不留情;二是得理不饶人 , 喋喋不休 。 曾国藩在官场上飞黄腾达 ,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凭"以诚为本"的理学功夫博得大名 。 好 , 你不是以"诚"自许吗?那么 , 我就用事实来证明你其实为人不诚不忠 。 左宗棠下意识地对曾国藩压抑多年的嫉妒不平之心 , 终于找到机会进行了一次光明正大的爆发 。
道德是曾国藩最看重的资本 , 往这项资本上泼污水 , 是他无法忍受的 。 多年之后 , 他向人谈起与左失和的始末时 , 还咬牙切齿地说:"左宗棠在骆秉章幕中 , 肆口诋毁 , 一时哗然和之 。 ""我生平以诚自信 , 而宗棠却罪我为欺 , 故此心不免耿耿 。 "
稿源:(360kuai)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156532.html
标题:左宗棠|曾国藩与左宗棠 第一次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