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图6
图6是一张美国《国家地理》1945年6月号刊登的玛丽·奥古斯塔·马利(MaryAugustaMullikin)描写泰山的文章中的插图 , 拍摄地点在十八盘下 。 从图片看 , 马利在山轿里休息 , 而在一旁不但有休息的轿夫 , 还有等活儿的轿夫 , 如果拉不到活儿 , 这家人的晚饭可能就没有着落了 。
客人要下轿欣赏风景或用茶点 , 轿夫这时也往往乘机解下煎饼包和水壶 , 喝点水垫垫饥 , 稍事休息 。 休息后起轿 , 后面的轿夫先把皮袢斜挎肩上 , 前面的轿杆着地 , 这样前低后高 , 以利客人落座 。 然后 , 前面的轿夫起身 , 轿子随之抬高 , 平稳前行 。
文章图片
图7
图7是《支那事变画报》的一张插图 。 日本侵略者安逸地坐在轿子里 , 轿夫脸上明显有惊恐的神色 。
泰山轿夫没有严格的行业组织 , 只有一个大家推选出的“头儿” 。 据清真寺街耆老法德宝(2019年九十七岁归真)九十四岁时回忆 , 民国时轿夫的头儿叫沙永春(一说叫沙有财) 。 他负责轿行与外界、官方的联络 , 以及召集轿夫、组织发排“官轿”、负责修配山轿上损坏的零部件等事务 。 “头儿”的下面有“轿头” , 再下面还有“分头” , 他们也都是大家推举的 , 主要负责敛“头儿钱”(揽到活儿的轿夫 , 每天需要交一角钱) 。 轿夫觅活儿 , 少量的由“头儿”分派 , 大部分是自己到火车站附近客店比较集中的地方招徕 , 还有的在岱庙门前等客雇轿 。 轿夫之间也是互相帮助、互相接济 , 很少有因抢活争利而吵嘴打架的事 。 所以 , 泰山轿夫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 也受到广泛的同情和赞赏 。
文章图片
图8
图8是一张反映清末外交活动的明信片 , 拍摄地点在云步桥 。 据泰山学院田芬老师初步考证:这张明信片是德国驻华领事的助手(现在叫一秘)MKrippendorff寄给意大利Genova地区的R.M.Manfredi的 , 时间是1911年11月17日 , 这个人一直到1922年还在天津 。 从照片看 , MKrippendorff的布棚明显比其他山轿大 , 他坐在前面 , 后面还有一人 , 估计是翻译 。 轿子外面站有一人 , 明显是随从 。 泰安知县及夫人、县衙的一干人在观看云步桥飞瀑 , 总兵在一旁严阵以待 。 再往上看 , 轿夫很多 , 兵也不少 。 其中有一个光着膀子的黑人很扎眼 , 估计是MKrippendorff的随从 。 这张照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山轿 , 还较为直观地了解了清末泰安外事活动的场景 , 十分难得!
泰山轿夫是泰安人自强不息的缩影 , 他们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精神给泰山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 陡峭的山路上 , 轿夫抬着游客 , 不紧不慢 , 坐轿的随着轿子一颠一颠的节奏欣赏着美景 。 这种慢节奏的坐轿登山 , 想来应该十分悠哉 , 但坐山轿毕竟有欺压人之嫌 , 冯玉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作《山轿》诗一首 , 抒发对轿夫的同情和对坐轿逍遥者的不满:“一劳苦 , 一逍遥 , 抬的坐的皆同胞 。 ”并作出了构想:“大名山 , 电车造 , 凡事都应用科学 。 ”如今 , 泰山索道凌空飞渡 , 冯先生的梦想已变成现实 。 但泰山轿夫1929年抬蒋介石宋美龄上山、1932年找回国际联盟代表李顿爵士镶有宝石的珍贵手杖、1957年苏联专家坐轿上山引发的外交风波的种种故事 , 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的 。
【图说泰山山轿】今天的泰山已然没有了山轿 , 但我仍然觉得泰山有保留几顶山轿的必要:盘道之上 , 有体力不支的老人 , 也有扭伤脚的游客 , 如果有山轿 , 他们就能得到必要的休息和保护 。 既然泰安能保留挑山工 , 为什么就不能容几顶山轿存在呢?
稿源:(是我历史君)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156381.html
标题:图说泰山山轿(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