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历史上的司马相如( 二 )


汉武帝闻知此事 ,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 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 , 去抚慰因唐蒙征用巴蜀民众修石门道(从今宜宾经贵州至昆明的道路)而引起的民怨 。 抵达蜀地后 , 司马相如用“急国家之难 , 尽人臣之道”的道理 , 写了一篇《喻巴蜀檄》以传达朝廷旨意 , 稳定民心 , 一面说唐蒙“发军兴制 , 惊惧子弟 , 忧患长老 , 郡又擅为转粟运输 , 皆非陛下之意也”;一面又说“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 , 亦非人臣之节也” 。 此举恩威并施 , 效果良好 。
司马相如回京上报 , 提出通使西夷比通使南夷更为有利:“邛、筰、冉、駹者近蜀 , 道亦易通 , 秦时尝通为郡县 , 至汉兴而罢 。 今诚复通 , 为置郡县 , 愈于南夷 。 ”这个意思是说 , 西夷的邛、笮(今西昌等地)、冉駹(今雅安等地)也愿归附朝廷 。 这个建议正合汉武帝心意 。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 司马相如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秩千石) , 再度建节出使西南夷 , 接受南夷邛、笮、冉駹等部的归附 。 中郎将秩比二千石 。 建节 , 即持节 , 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
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委派 , 一年之内 , 两度衣锦还乡 。 蜀郡太守亲自到城门外恭候 , 县令为先导 , 受到当地官民热烈欢迎 。 司马相如也没辜负汉武帝的期望 , 兵不血刃地抚平西夷 , 拆除旧有的关隘 , 扩大蜀郡十多个县的疆域 , 把诸多蛮荒之地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 。
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 , 被称之为“安边功臣” , 名垂青史 。
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巴、蜀、广汉本南夷??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 , 以文辞显于世 , 乡党慕循其迹 。 后有王褒、王遵、扬雄之徒 , 文章冠天下 。 ”
据记载 , 司马相如完成皇令后 , 偕同卓文君一道进京就任新职 , 途经梓潼时 , 同卓文君一起再次到他当年读书、作赋的神山 。 他们夫妻二人步入林间小道 , 但见松柏千嶂 , 野花飘香 。 层林冠盖 , 郁郁葱葱 。 北眺梓潼山(今七曲山)苍翠如画 。 鸟瞰县城 , 历历在目 。 山下潼水潺潺 , 小舟点点 , 一副清新、飘逸的画卷 , 令他们夫妇二人难以割舍 。
清刑部尚书王渔洋 , 乾隆年间入川经过梓潼登临长卿山时 , 即写有《长卿山》一诗 , 将此山誉为是卓文君留下的一弯黛眉 。 诗云:“泛舟潼水碧潺湲 , 一抹青峰想玉颜 。 留得文君好眉黛 , 薄云初散长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