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失败,三点原因道尽了复兴汉室的苦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世唐朝诗人杜甫一句诗句道尽了当年诸葛孔明北伐失败的苦楚。七出祁山,牺牲了无数将士,甚至诸葛孔明自己也最终倒在北伐的路上,但是终究还是失败了,那个曾经的煌煌大汉彻底落幕。
今天我们不讨论诸葛亮究竟应不应该北伐,我们就来说说北伐为什么失败?

汉室|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失败,三点原因道尽了复兴汉室的苦泪
文章插图
一、综合实力差距巨大
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从来不只是军事的角力,而是军事、经济、政治、外交、谋略等等综合的社会力量的较量,在对峙形势下更是如此。在总体上,蜀弱魏强,加上未有“天变”,后主刘禅智力弱于魏明帝,又无荆州方向的配合,北伐具有失败的必然性。
而要打破了强弱转化的必然,惟有用智计奇谋的“偶然”以破“必然”。但这种奇谋可一不可二,可短不可长,即使是魏延所谓“子午谷奇袭”,先不论成功可能性究竟有多高,即使真的成功了又能如何?区区几千兵力就想要拿下长安?即使拿下了长安,魏国只需要锁住函谷关,关中就将成为魏蜀两国的决战之所,绞肉机的战争比的终究是国力。

汉室|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失败,三点原因道尽了复兴汉室的苦泪
文章插图
二、诸葛亮自身性格缺陷
在三国人物中,诸葛亮是一个全才,既能治国,又能讲武,更兼忠贞亮节无与伦比,但他过于谨慎、遇示太细,就是一短。司马懿以17个字对他的评价,就总结出了原因:“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诸葛亮这人啊,志向是挺大的,可不能正确的见机行事,谋略很多,决断却很少,喜欢带兵,权力又不稳固。
诸葛亮北伐,蜀弱魏强,打消耗战决无胜利的把握,这一客观形势非人力所能补救。以智奇制胜,化弱为强,就要避免打消耗战,由于诸葛亮治国为长,将略为短,没有把握抓住机遇,正如前文所说,实力不如人,那么必须要用奇谋,但是诸葛亮又不放心用奇谋,必然就会导致失败。

汉室|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失败,三点原因道尽了复兴汉室的苦泪
文章插图
三、战略战术失误。
蜀将魏延善养士卒,勇略过人,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在北伐中曾两败郭淮。第一次北伐,魏延建言直取长安,奇兵出子午谷,与诸葛亮异道会于长安,如韩信故事。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西出陇右,取“十全必克”之计,实为下策。
而在魏将孟达反于新城之时,自以为司马懿听到他起事,请示朝廷,来回往返,要一个月时间。不料司马懿当机立断,不等奏报,亲自提兵,倍道兼程,八日兵临新城,十六日就破斩了孟达。
诸葛亮没有派出有力的策应部队夺取西城,援救孟达,失去了这一个牵制曹魏河南之兵的侧翼,大为失计。等等这些战术上的过错诸葛亮其实也犯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