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战国蜻蜓眼的纹饰特征和区分


先秦时代|战国蜻蜓眼的纹饰特征和区分
文章图片
1954年湖南省衡阳市公行山5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 , 为玻璃制成 。
玻璃古称琉璃 , 公元前2500年 , 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 , 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 。 先出现的是单色玻璃 , 1000年后 , 又出现了彩色玻璃 。 公元前15世纪 , 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 。 公元前10世纪 , 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 , 制造出类似蜻蜓复眼效果的镶嵌玻璃珠 , 这便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蜻蜓眼” 。 西亚的游牧民族相信 , 佩戴这种“蜻蜓眼”饰品可以避邪 。

先秦时代|战国蜻蜓眼的纹饰特征和区分
文章图片
琉璃珠1983年长沙市麻园岭M1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
“蜻蜓眼”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我国 。 我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 , 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青铜器时代 , 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 , 他们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 , 给中国带来了这份美丽 。

先秦时代|战国蜻蜓眼的纹饰特征和区分
文章图片
1978年 , 湖北曾侯乙墓(即随侯墓)出土了173颗“蜻蜓眼” , 这便是世人所谓的两大珍宝“随珠和璧”中的“随侯珠” 。 史料记载:“随县蟟水侧 , 有断蛇丘 。 随侯出行 , 见大蛇 , 被伤中断 , 疑其灵异 , 使人以药封之 。 蛇乃能走 。 因号其处‘断蛇丘’ 。 岁馀 , 蛇衔明珠以报之 。 珠盈径寸 , 纯白 , 而夜有光明 , 如月之照 , 可以烛室 。 故谓之随侯珠 , 亦曰灵蛇珠 , 又曰明月珠 。 ”

先秦时代|战国蜻蜓眼的纹饰特征和区分
文章图片
琉璃珠1981年长沙市解放路M1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
西亚“蜻蜓眼”传入中国后 , 中国工匠在学习制作的同时 , 亦进行了大胆改良 , 使这一舶来品更符合中国王公贵族的审美 。 除了西方常见的圆珠外 , 中国“蜻蜓眼”的形状被拓展至方形、锥形、长管、圆片、长条形、弯月形等 , 并被镶嵌于铜壶、铜镜、玉器、金铜带钩、青铜车马件、漆罐、陶罐等各式器物上 。 尤其是战国时期的蜻蜓 , 其精湛的制作工艺 , 成为世界古琉璃史上最浓厚凝练的一笔 , 这一时期也因此成为中国在世界琉璃史上唯一领先的时期 。

先秦时代|战国蜻蜓眼的纹饰特征和区分
文章图片
琉璃珠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M2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
“蜻蜓眼”按胎质不同分为三类:费昂斯(烧结的玻砂)、陶胎及琉璃胎 。 三种胎质的成型工艺不同:费昂斯胎以浸釉为主;陶胎以彩绘为主;琉璃胎则结合使用了“缠芯法”与“镶嵌法” , 具体工艺尚待考证 。
黄蓝白是战国“蜻蜓眼”最常见的用色 , 另有黑、绿、褐红等色 。 当时掌握的琉璃呈色配方并不多 , 各地因原材料配比差异会有料色上的细微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