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澶渊之盟下的宋朝,是被逼无奈,还是不愿意穷兵黩武?( 二 )


文章插图
二、萧太后大举进攻宋国
在1004年辽国主政的萧太后派遣自己的部队向宋朝的边境展开激烈的斗争,进攻十分顺利,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当时的燕云地区负责防卫的观察使凭借着自己较少的部队死死守住城池。可是他们由于军事差距悬殊过大,还是难以抵挡住辽国进攻的锋芒。整个朝野上下非常震惊,这意味着即将要面对一个强劲的敌人很有可能在这场战争中,会有灭亡的风险如果国家在战争中灭亡,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根本性的打击。此
1、胆小怕事宋真宗
当时的宋真宗由于胆小怕事,他希望能够率领文武百官一起向南逃窜,在南方建立一个国都,但是大臣都主张积极的和敌人进行征战。当时的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可以御驾亲征,这个没有主见的皇帝率领着部队亲自向北去抵抗敌人的侵略,此时的前线军事将领是非常优秀屡立战功的杨延昭。杨延昭对战争局势有着清楚的了解,他向皇帝上奏提到要将重要的军事关口都进行防守,然后可以把握住重要的交通干线,从而通过不同的策略将敌人歼灭,但这样的方法却没有受到皇帝的允许,虽然他们在前线地区伏击了辽国的前线进攻部队,但这也并没有挽回整个的败局。
2.对峙局面
在两方出现对峙局面之后,王继忠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辽国主政的萧太后进行讲和。此时的辽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进攻宋朝,不得不提出合约希望能够和宋国以和平的方式来熄灭这场战争的火焰。不巧的是在11月份宋国的军队又在朔州地区将敌人打的大败,辽国军队由于战线过长,后勤补给路线无法得到巩固,部队不得不向后撤退。辽国在撤退之余,将主力部队的攻击方向改变,为河北地区他们攻击毫无休止,不舍昼夜,此时的宋军守将也死守自己的城池,几十天下来双方各有损失,实力也此消彼长。

宋朝|澶渊之盟下的宋朝,是被逼无奈,还是不愿意穷兵黩武?
文章插图
3.峰回路转
在维持了几十天的征战之后,宋国的军队露出了破绽,契丹开始不断地向纵深地区进攻,此时宋王朝出现了军事方面的危机,皇帝也非常担忧。他将整个城池的所谓事宜全都交给丞相,自己带领着部分部队向南逃窜,可恰恰此时辽国也出现了自己必然要应对的问题,那就是后勤补给路线,深入宋国的腹地他们需要将物资和军事从远方,这就导致运输路线很有可能受到宋国的破坏,如果那战线拉的过长,很有可能出现败局,而一旦失败,这样的局面不可挽回。
当时主政的萧太后对此种情况也非常清晰。他早就做好了和北宋王朝达成和解的准备,他希望能够通过谈判的方式,将罢兵停战的想法付诸实施。这更是符合了当时北宋皇帝的心愿,他于是派遣自己的部下作为使者,去和契丹人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