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澶渊之盟争议巨大,宋朝真吃了亏?或许你的经济头脑还不如古人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直有着“强汉”、“盛唐”、“弱宋”的称呼,宋朝在中国人的印象当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他是中国古代最为富有的朝代,以半个中国之力,占据了全世界65%的gdp,宋朝比起大兴文字狱的明清,显得更是开明,赵匡胤在开国的时候就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宋朝没有其他朝代普遍执行的户籍制,百姓想进城经商就可以经商,想在乡下种田就可以种田,宋朝极其低廉的农业税保障了这一切。
文章插图
然而从另外一面,来说,宋朝在对外的关系上,屡屡趋于软弱的一方,这也广为历史所诟病,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亡于外患的朝代,公元1004年秋,辽国辽圣宗,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内,当时不少人都想着南逃,宋真宗也有这个打算,不过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才到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盛,坚守城墙,射杀辽国大将萧挞凛,辽国大败。当武将打算乘胜追击的时候,宋真宗经过了考虑,却和辽国作出了议和的决定。
文章插图
1005年1月,两个国家之间签订条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这也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澶渊之盟。
这个条约签订下来,结果天下一看,很多人都表示不满,我们不是刚刚打完胜仗吗?怎么签个条约怎么还要向对面赔款?相信如今大家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其实或许你的经济头脑还比不上古人。
文章插图
我们先来看下双方实力上的对比,宋朝在和辽国的作战当中,胜利的战役往往是防御战,然而在主动出击,或者是正面交锋的战场,宋朝往往不是辽国的对手,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三路大军,乘着辽景宗刚刚上位,帝位不稳时候出击,结果被杀得大败而回,宋太宗自己也是坐驴车逃走。这是因为在古代,骑兵永远是最优势的选择,跟何况地势平坦的华中地区。
文章插图
比起游牧民族建立的辽国,宋朝本来就处于劣势,更何况他们还丢掉了牧场资源丰富,盛产牲畜的幽云十六州,骑兵更加的羸弱,宋朝在北伐战争的屡次失败,很好的说明了这个原因,因此面对同样需要稳固自身势力辽圣宗的请和,宋真宗自然是满口许诺。
从外交关系上来说,虽然宋朝给予辽国岁币,但是这笔钱并不是贡品,比起后来南宋绍兴和议,宰相秦桧屈辱的代表宋高宗赵构称臣跪在金国使臣前也不一样,岁币名义上更像是“国际援助”,双方是以一个平等地位进行交流。
- 澶渊|交战几十年,宋辽为何选择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 道光帝庄顺皇贵妃,后宫中生存除了美貌,头脑也很重要
- 皇权争夺:多尔衮更胜一筹,豪格头脑过于简单
- 刘备|刘备在头脑发热状态下发起夷陵之战?不,这是他军事生涯巅峰之作
- 大宋王朝三大战略转折点:澶渊之盟、联金灭辽、端平入洛!
- 乱世三百年: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
- 赵匡胤|斧声烛影和赵光义有关系?金匮之盟是不是赵普编的?赵匡胤可惜了
- 辽宋为何有百年和平?与澶渊之盟没关系,位子才是关键
- 赵匡胤|从“金匮之盟”到兄终弟及,反向推论宋初“斧声烛影”这一谜案
-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