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为什么不选择反抗?


反抗|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为什么不选择反抗?
文章插图
19世纪时,中日两国都不敢公然挑战国际法规则,也不敢无视英俄列强的态度。早期的日本,还没有足够力量与大清抗衡。可是明治之后的日本精英阶层,在外交能力上,早已超过了大清。他们利用武装为辅,外交为主的方式,与大清进行长期的博弈。日本一眼看出了大清在朝鲜问题上的软肋: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已经不符合当时欧式外交的惯例!
反抗|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为什么不选择反抗?
文章插图
当时的日本陆军,已经是一支近代新式陆军,师团、旅团、大队等建制已经成型。而清军,还是一支使用近代武器的中世纪军队,两军的训练、士气、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带来的结果就是战斗力的全面差距。李鸿章同样清楚,自己的老底子,自己能不知道吗,所以他要极力避战。
反抗|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为什么不选择反抗?
文章插图
李鸿章、丁日昌等“李鸿章系统洋务派”一直秉持着“联日思想”,受“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思想的裹挟。1867年年底,江苏布政使丁日昌上“自强八条”。李鸿章以《密陈丁日昌拟议修约片》的名义代它上奏。其中第10条(自强八条是指清廷问询各地督抚如何自强的八个方面)就有联日抵抗西方的观点。
反抗|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为什么不选择反抗?
文章插图
李鸿章,生错了时代,他的眼光是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迂腐书生。他作为一个变革者,根本没有任何实力去扳倒那些迂腐到骨子里的顽固派。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而这个贼,就是国内的顽固势力,这个贼也是侵略者。这些顽固势力,无形中帮助了日本的侵略,他们才是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