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如山倒|早期凯歌髙奏的太平军,为何末期兵败如山倒?主要因为这三点

早期凯歌髙奏的太平军,为何末期兵败如山倒?主要因为这三点
1862年10月,李秀成率领号称60万太平军精锐回师雨花台,以解天京之围。此时,包围天京的湘军不过万余。
然而历时46天,太平军竟然对围困天京的湘军毫无办法,其战斗力真是“渣五星”,“渣”的令人瞠目结舌、“渣”的令人发指……
其实,早在此之前,太平军在攻打包村(今江苏诸暨)时,就已经显出了颓势。一个小小的包村,太平军先后围攻五次,投入兵力总计近5万,最后竟然拿不下一个只有团练守卫的村子,只留下几千具尸体。恼羞成怒之下,太平军举兵10万,向包村发动了第六次围攻,最后在围攻了大约半年后,包村才告失陷。
“包村之役”已经让人看出太平军已经日薄西山,开始走向没落。果然,此役过后一年多,太平军就兵败如山倒,很快全面崩溃。

兵败如山倒|早期凯歌髙奏的太平军,为何末期兵败如山倒?主要因为这三点
文章插图
那么,早期凯歌高奏的太平军,为何到了末期战斗力如此之渣?主要原因无非这三点:
【 兵败如山倒|早期凯歌髙奏的太平军,为何末期兵败如山倒?主要因为这三点】一、兵员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早期太平军主要兵源是来自两广及湖南地区的农民,这些地方自古民风彪悍,故而早期的太平军战斗力很强,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城略地,令清兵闻风丧胆。
但自从天京事变以来,太平军人员损失严重,开始就地征兵,其中包括大量的苏南一带平民,其中人员构成极为复杂,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在从军之前干什么的都有。加上苏南、浙江地区之人崇文,对尚武极为鄙视,又没有主动打仗的意愿,所以战斗力极为低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至少从兵员构成上看,晚期的太平军与刚起义时的太平军已经完全不同了。

兵败如山倒|早期凯歌髙奏的太平军,为何末期兵败如山倒?主要因为这三点
文章插图
二、有组织无几率军纪涣散
军纪严明是一支铁军最基础的素质,早期的太平军确实如此,他们“不淫杀,不嫖劫”,可到了后期,随着刘秀成不断地接收清军的游兵散勇,也将清军一些恶习带入太平军中,比如赌博,比如曾经严格禁止的“吸食鸦片”,还有“残害百姓”。
另外,后期加入太平军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并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当然他们加入时太平军的现状也不可能给他们训练,甚至很多人加入太平军的初衷就是混口饭吃,根本没有任何军事素质可言。
一支人员多达百万的军队,一旦纪律涣散,给自身和社会造成的破坏力就不言而喻了。
三、将领贪财士兵怕死
太平军早期起义的将领格局注定他们走不远,他们原本只是生活不下去的农民,只是活不下去了才干这些刀口上舔血的日子,一旦生活稳定下来,有钱有老婆,谁还想出去打仗?毕竟打仗是会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