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纳维|瑞典“发家史”:为何从“维京时代霸主”回归为自然平凡的民族?( 三 )


盛极而衰,1700年彼得大帝为夺取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丹麦、波兰组成军事联盟发动和瑞典王国争霸的“大北方战争”。1721年瑞典惨败,瑞典自此丧失几乎所有在17世纪鼎盛时期征战得到的海外领地,失去军事强国地位。同时,俄罗斯帝国开始取代它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沿海区域的新兴强国。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瑞典为收复失地的多次与俄罗斯帝国进行战争,导致1809年彻底败于俄国,被迫割让芬兰。自此瑞典王国“北海争霸时期”宣告结束,相反俄国获得波罗的海地区的土地,一举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进入19世纪,最如日中天的当属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他以一己之力使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封建王朝的贵族王室感到巨大威胁,遂各王国组成反法同盟,瑞典也随后加入。1812年拿破仑联合丹麦发动侵俄战争,结果惨败,瑞典趁机击败拿破仑盟友丹麦。1813年底,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激战后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
1814年1月14日,丹麦被迫与瑞典签订《基尔条约》,将“挪威”割让予瑞典,挪威则乘机宣布国家主权独立并颁布宪法。瑞典对其发动战争,在武力威胁下被迫接受作为一个国家臣服于瑞典国王,组成挪威-瑞典两国联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挪威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加之受到“1905年俄国革命”的精神鼓舞下独立运动联动全国,甚至还有斯德哥尔摩的两万工人进行游行,终于在1905年10月26日,双方签字宣布结束瑞挪联盟,挪威获得彻底独立,此后瑞典持续至今。
瑞典为何历史上很少被外族入侵?
20世纪起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瑞典第一大政党“社民党”长期执政,并且主张持续发展国民福利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各方合作,国内人民思想日益向往和平和“独善其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宣布中立,官方宣布称是永久中立国,专注于发展国际贸易和商业领域。
事实上,想要在荼毒整个欧洲大陆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真正保证不受战争袭扰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瑞典就做到了这一点,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瑞典周围的地理环境决定“中立政策”的可操作性。瑞典国内除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外其余皆是一片海拔低平,大部分地形处在丘陵、台地和蚀余山地交错的形态中。
境内态势西北山高,东南平原低,造就军事战略中典型的“高地攻坚战”,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将来自北冰洋寒流阻隔在挪威境内,且寒流带有的海洋风也无法侵入,起到了保护膜的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又能通过波罗的海带入瑞典国内,为所属海域鱼类的生存及北部区域农业用地带来适宜的温度和气候。再有,山区内富厚的矿材,这些都为瑞典的“中立政策”奠定稳固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