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志愿军老兵回忆离停战只剩一刻钟,敌人炮弹仍如狂风暴雨般倾泻

观古今看世界
阵地|志愿军老兵回忆离停战只剩一刻钟,敌人炮弹仍如狂风暴雨般倾泻
文章插图
▲志愿军战士与朝鲜村民合影留念。前排左起为石吉荣、朴大嫂、宋顺女;后排左四为杨彧【导读】作为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作者在第二次入朝期间,曾目睹1953年7月27日停战前夜惊心动魄的场景,并在停战以后进行了战地采访,至今回忆起来仍激动不已。停战前夜1953年,我第二次入朝,在十六军军部文工团负责文艺创作。7月23日,文工团团长禹文淮把我和尹士钦两人叫到团部下达命令,当时一位军首长也在场。禹文淮的命令有两条:一是代表军首长,向前沿阵地的一三六团全体指战员表示慰问;二是进行战地采访,为文艺创作积累素材。在场的军首长特意指示我们:“按照中美磋商的‘协定’,再过四天就要停战了。但美帝国主义是否讲信用,那就很难说了。你们去的这个团,是我们军的主力团,也是全军的尖刀团,若敌人不按时停火,该团的任务就是冲过南边的开阔地,占领与上甘岭主峰武圣山相对峙的大青山。请你们转告他们,敌人若不停火,就狠狠地予以打击!”军首长还专门要求我们,先下到一三六团阵地最前沿的尖刀连去进行慰问、采访,为文艺创作积累第一手材料,然后跟随部队一起行动,攻占大青山。我们俩临行前,禹团长还特别强调:“停战一事尚未向下面传达,你们此行要注意保密!”7月26日,我们到了一三六团指挥部,团首长安排我们到二营七连,并交待说:“七连是尖刀连,他们的阵地在一个小山头上,代号是‘4号阵地’,距敌人阵地只有40米。”我们稍作歇息,便向二营指挥部进发,到达目的地已是傍晚时分。听说我们是军部文工团搞文艺创作的同志,代表军首长前来慰问战斗在最前线的指战员,并要跟随尖刀连进行战地采访,营长异常激动,亲切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战地情况以后,强调说:“到‘4号阵地’的路程虽然不远,但要通过一个被敌人机枪封锁的路段和一片被敌人炮火封锁的区域,不能够随意往来。过机枪封锁线靠的是随机应变,但过炮火封锁线就比较危险了,靠的是勇敢机智。根据最近几天的观察,炮火封锁线上,凌晨两点左右,也许是敌人一夜疲劳需要片刻休息,也可能是人员换班,反正只有这个时间段炮火才稍有间隙,这时可以比较安全地通过。你们可以先安心地睡一觉,半夜时分我派通讯员带路送你们前往,他熟悉情况并有过两道封锁线的经验。”我们听了情况介绍后,心里既激动又不安,这毕竟是文艺战士少有的战地考验啊!但我们还是草草地吃了点东西,在坑道里寻找一个不滴水的位置坐下来。由于奔波带来的疲劳,不一会儿便睡着了。午夜刚过,我们被叫醒,三人边嚼压缩饼干边整理行装。通讯员严肃而认真地对我们说:“这里离敌人最近,一有动静就会引起敌人注意。特别是通过敌人的机枪封锁线路段时,必须保证不发出一点声响,静悄悄地通过才能确保安全,要不然敌人的机枪就会马上扫过来,因此整装特别关键!”我们学着通讯员的样子,把全身上下的所有物品都捆扎得牢牢实实,还蹦跳几下来检验整装效果。一切准备稳当后,营长专门走过来温和而严肃地说:“同志们,千万注意安全!路上一定要听从通讯员的指挥!”我们边答应边小心翼翼地出发了。路上乌漆抹黑的,没有月亮和星光,只有或远或近的炮火带来的闪光,时不时地为我们照亮崎岖不平的山路。通讯员在前面机警地引路,我们猫着腰紧紧尾随其后,悄然前进,由于心情紧张,也没注意过了多长时间走了多远的路,通讯员突然停下脚步,神秘地凑到我们耳边悄声说:“注意,前面就是敌人的机枪封锁线!”接着用手往前面的半山腰一指,说:“那边不远的地方,有美国鬼子的碉堡。”借着炮火的闪光,我隐隐约约地看到那是一段紧贴在半山腰的蜿蜒小路,光秃秃的,无草无树仅有碎石块,大概是战士们为了战斗而踏出来的所谓路。关键时刻意外发生了。我一听说马上要过机枪封锁线,也许是生理作用,突然内急,并来势凶猛。尹士钦和通讯员让我忍一忍,但屎尿无情,我也只能先解决问题了,把焦灼等待的两个人急得直跳脚。我们重新整理好行装,三人屏住呼吸,悄无声息地沿着那条紧贴半山腰的小路疾行。炮声隆隆,火光闪闪,凉风习习,我们三人只有一个共同的念头,就是隐蔽快速通过敌人的机枪封锁线,安全到达目的地!当我们快要接近山坡转弯处时,不知谁不小心踏翻了山上的石头,忽然响起“哗哗啦啦”的山石滚落声,立刻引来了敌人碉堡内机枪的疯狂扫射,打得山石迸飞。紧接着,探照灯把山坡照得一片通明。通讯员见情况紧急,大吼一声:“快!躲进死角!”我们跟着通讯员,一个腾跃,翻转过了山坡。惊魂甫定,就听得背后山坡那边机枪声响成一片。有惊无险,快速通过了敌人的机枪封锁线以后,我们以手加额,暗自庆幸,于是坐地稍事休息。通讯员喘息着指了指前沿阵地尖刀连连队坑道的方位,交待通过炮火封锁线必须注意的事项。并叮嘱我们,不管谁先到达目的地,都要在坑道前等候集合。时间不允许作很好的休息,我们马上又到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地段。战场上的情形向来是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的,我们三人拉开距离各自向着目标前进。不料,当我们进入敌人的炮击区没走多远,原本平静的山地突然炮声炸响,成群炮弹呼啸而来,原先估计的炮火间隙,顿时成为密集炮击的时间段。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的处境变得危险。遇此境地,后退或躺下均不可能,只有硬着头皮各自为战地向前进。头顶的呼啸声震耳欲聋,密集的炮弹在前后左右炸响。面对炮火轰炸,久经战场的老同志曾给我们传授过经验:炮弹若发出“嘶……”的长声,表示距离高,是从头顶高空掠过,没有什么危险;炮弹若发着“出、出、出”的声响,则意味着正凌空兜头向你飞来,必须马上卧倒;凡是刚炸出的弹坑,躲进去一般会比较安全,因为连续发射的炮弹不会落在同一个位置上。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轰炸,我们必须分散开来,跳跃翻腾着前进。三人把距离拉得较远,我也顾不得地上是泥是水是草还是刺,只是一门心思地倾听着炮弹的呼啸声,根据声音来判断弹着点的远近和决定自己如何行动。隆隆炮声中,我忽而卧倒,忽而飞跳,忽而翻滚,躲着炮弹,腾跃前进……终于第一个安全到达了坑道前,按照约定在黑暗中静静地等待。不一会儿,尹士钦也安全抵达,但久等不见通讯员的身影出现,我俩只好先进坑道与连队指战员会合。自此,我们再也没有见到通讯员,估计他是在通过敌人炮火封锁线时牺牲了。坑道里的指战员蓦然见到我们,兴奋极了,亲热地拉着我们的手问长问短。因为准备参战,我没有带提琴,尹士钦仅带了一副“铜板”。在随即召开的欢迎晚会上,尹士钦说了一段新编山东快书,博得满堂喝彩。在欢迎声中,尹士钦又说了两个传统小段,在场的同志们连连叫好。我是搞文艺创作和拉中提琴的,从来没有单独登过舞台,但我的歌喉好,平时喜欢唱歌,受热烈气氛的感染,就唱了几首歌,结果也是全场掌声,叫好声不断。我俩的表演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论干部战士,纷纷亮出绝招,唱歌、说笑话、讲故事、打快板、玩杂耍、朗诵个人创作的诗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晚会上充满了热闹欢快的氛围。战士们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坑道,令我格外振奋。坑道里虽然阴暗潮湿狭窄,但宿舍、食堂、弹药库等一应俱全,各种枪械及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整个坑道上通山顶哨位,下达后方大道,里面四通八达,战时人员流动十分顺畅。我们在里面可以四处走动,随意地和战士们聊家常、摆龙门阵、说知心话,了解他们的战斗故事和典型事迹,相处得十分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