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西汉宫廷斗争揭秘:究竟什么原因,让汉武帝刘彻扬言族灭舅舅全家( 三 )


斗争|西汉宫廷斗争揭秘:究竟什么原因,让汉武帝刘彻扬言族灭舅舅全家
文章插图
建元六年,彗星见,淮南王心怪之。或说王曰:“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王心以为上无太子,天下有变,诸侯并争,愈益治器械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私学游士趋红踩黑,挑动诸侯藩王对中央的不臣之心。而刘安则像游侠招揽宾客那样,豢养游士以为羽翼之辅。假如这股势头得不到有效的遏阻,难保秦末群雄逐鹿的乱象不会在西汉重演。想当初秦始皇整顿私学,构想“以吏为师”。但“以吏为师”的政策推行起来阻力很大。因为先秦学派中的齐、鲁儒学实在太过强势,难以遽然压服。最终秦始皇不但两个目标双双落空,还落了个焚书坑儒、千古暴君的骂名。到刘彻上台时,西汉王朝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但游士与游侠的顽疾仍然折磨着这个国家。是时候重将整顿私学提上议事日程了。可既然要做,就不得不在秦始皇的覆辙上改弦更张。孝武帝刘彻和丞相田蚡因此放弃了法家学说,转而重用儒学。从学理上说,这个选择是可行的。因为儒学的基本主张是在维护君主集权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良以恢复尧舜治世,这与孝武帝建立大一统集权政治的愿望不谋而合。到公元前135年田蚡拜相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成定局。整顿私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即消除诸家杂说、肃清异己思想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接下来就该积极推动儒学的官学化,一举奠定官办教育的主导地位了。但谁能想到,这件看起来水到渠成的事儿居然延宕了下来,而且一拖就是10年。
斗争|西汉宫廷斗争揭秘:究竟什么原因,让汉武帝刘彻扬言族灭舅舅全家
文章插图

斗争|西汉宫廷斗争揭秘:究竟什么原因,让汉武帝刘彻扬言族灭舅舅全家
文章插图
是没有人及时提醒刘彻,应该抓紧推动儒学的官学化吗?显然不是。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34年,也就是田蚡拜相的次年,大儒董仲舒就已经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正式向刘彻提出了兴建太学的建议: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可是董仲舒的这份重要建议并没有得到刘彻的及时响应,直到公元123年丞相公孙弘又重申此议,刘彻才最终下达了兴办官学的诏书:(武帝制曰)“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所属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中略)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从公元前134年到公元前123年,西汉太学的兴建历经了三任丞相。除开中间一个奉文画诺、高拱无为的薛泽,另外两位分别是他的前任田蚡和继任公孙弘。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诎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田蚡要挖刘彻的墙角,只能对着那些不受体制约束的私家学派下手,所以他是绝不可能主动提议兴办太学的。换句话说,自公元前135年田蚡拜相,他就已经从孝武帝崇儒更化的改革助手变成了改革最大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