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纳兰性德看孙权、刘备、诸葛亮,满洲贵族从中获取哪些智慧?( 二 )


从中|纳兰性德看孙权、刘备、诸葛亮,满洲贵族从中获取哪些智慧?
文章插图
《三国志》对刘禅的评价较中性,即:“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者,感阉竖则为昏暗之后”。刘禅,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将这个儿子托付给诸葛亮,是为“循理之君”;诸葛亮死后,刘禅信任宦官黄皓,蜀国日益腐败,终于炎兴元年(263年)投降灭国。《三国志》通篇以魏为主,蜀主刘备纪作“先主”,他的儿子刘禅纪作“后主”,所以刘禅的评价写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也知刘禅本庸才”即写此事。
从中|纳兰性德看孙权、刘备、诸葛亮,满洲贵族从中获取哪些智慧?
文章插图
对刘备遗嘱给诸葛亮特权,可自取主位,执掌国主之大权,但诸葛亮不取。对此,纳兰性德作一反问:“谁禁先生自取来?”既有国主托付、后主庸才而为何不自大权的感慨,以及若诸葛亮能为国主,蜀国或可以兴盛的愿望;也包含有国之重器岂可自取的深层含义。臣不可自取国主之权力,正是因为“千秋名分绝君臣”,这一点纳兰性德是非常明白的。也许纳兰性德及很多很多当时的有识之士,后世的研究都不愿意看到蜀汉的败亡,但是无论如何名分是不能破的,名分可以立国兴邦,有时亡国也是因为名分之由。蜀汉之亡,也许是命定如此。
从中|纳兰性德看孙权、刘备、诸葛亮,满洲贵族从中获取哪些智慧?
文章插图
用七言绝句这个短而精的体裁写咏史诗,概括历史人物和事件,所发已见,都要在28个字间完成,而且尽可能扩展其内蕴,因此诗的未一句很重要,诗人常以问句结尾,留下不尽的思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