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什么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谁更正确( 三 )


文章插图
唐代皇帝的战略眼光要比宋代的高,东北始终是心腹大患,这个地方崛起了太多的强国,高句丽,辽,金,后金,中原被游牧民族攻灭,原因都是东北政权的崛起,唐太宗看到了这种潜力,在还未强大之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纵观历史进程,赵匡胤选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这一点没错,柴荣也选先易后难,也没错,但具体操作上却是,先北后南在北的思路,首先收复燕云十六州,关闭辽国南下入侵的大门,腾出手脚,南下一统,最后在北出幽州,征讨草原,横扫契丹,柴荣若不死,必能再造贞观盛世。历史已经证明,赵匡胤是位伟大的帝王,尽管他建立的大宋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但正是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虽然这一点很多人都可以做到,比如柴荣,但有一点无论足狡诈如狐的朱温,痴迷戏曲的李存旭,年老体弱的李嗣源,命运不济的柴荣他们都无法解诀的难题,武将反叛,军权难以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更体现了一代帝王的容人之量。

柴荣|为什么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谁更正确
文章插图
柴荣当时的战略本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这是他的谋士王朴给他的建议,最终被柴荣接纳。但亲征完南唐柴荣临时改变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的战略决策,决定北伐契丹,其中是有原因的,当是辽国是昏庸的辽穆宗在位,人称睡王,平生最爱睡觉,喝酒,喝酒完了往往喜欢杀人,其国内统治及其不稳定,当时柴荣也是瞅准了这一点才临时改变的,如果不改变决策,等到辽国政治洗牌结束,英明的君主登位以后,幽云十六州恐怕更难收复,以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也这一点(宋太宗消灭北汉以后,辽国当时是英明的辽景宗在位,结果宋太宗亲征惨遭失败),不能说周世宗柴荣的决策错误,只是周世宗柴荣的战略决策是根据到时的形式临时改变的,柴荣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柴荣|为什么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谁更正确
文章插图
我觉得柴荣战略是对,契丹不比以往,更不同突厥匈奴一样,坐视,汉人从统一走向分裂,从分裂走向统一不干预,契丹现在是半游牧半农耕了已经建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加强了对中原事物的干预和参与。如一天不解决契丹问题,契丹就会越强大,到了日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可就晚了,后悔都来不及了。先搞定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才是重中之重。虽然赵匡义先南后北成功但也祸起萧墙养虎遗患。赵匡胤造反,消耗了国力,理想状态是赵匡胤三兄弟向北夺取土地,自己驻守,和抗日战争一样先赶走外敌,收复国土之后再统一全国。先统一全国实际上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消耗了中囯防力量,最后为了当皇帝为了美色兄弟相残,重文轻武,丧师失地,汉族人失去血性,害死杨业,岳飞,为保皇位割土赔款,中华文明彻底丧失在赵匡胤兄弟及后代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