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数十万人南下投降唐朝,大臣不要;唐太宗接纳,终成后患!

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出兵攻灭东突厥汗国,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之后,其治下的突厥人除部分北逃薛延陀外,其余的数十万人纷纷南下投降唐朝。对于这些人该如何安置,唐朝内部展开了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事件,对唐朝后来的命运造成了重大影响。
唐朝|数十万人南下投降唐朝,大臣不要;唐太宗接纳,终成后患!
文章插图
贞观四年,唐朝大臣对于突厥人安置问题大致形成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可以称为是“同化派”。这一派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大臣的支持,他们认为,突厥归降唐朝,只是迫于无奈,绝非诚心诚意,迟早还要反叛,对唐朝构成威胁。只有将他们同化为汉人,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他们主张彻底拆分突厥部落,将其个体分散安置在内地各州县,包括河南、江南和西南等地,并采用内地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他们,强制改变其风俗习惯,命令他们放弃牧业,改为务农,从而“化胡为汉”,逐步变成与汉人无异。
唐朝|数十万人南下投降唐朝,大臣不要;唐太宗接纳,终成后患!
文章插图
第二种是“边境安置派”。这一派人数很少,代表人物是中书令温彦博。他认为,由于唐朝在灭掉东突厥汗国后,对于突厥降人诚心接纳,给予优厚待遇,而这些突厥人当初都是不满于颉利可汗的残暴统治的,因此,得到善待的他们对于唐朝必将感恩戴德,绝不会反叛。他主张应该保全突厥部落组织,顺应突厥风俗习俗,沿用突厥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突厥人。他认为应将突厥人安置在唐朝北方的边境地区,尤其是河套地区,可以让这些突厥人成为唐朝北方的屏障。而为了防止叛乱,则可以将部分突厥贵族安置在长安,充当侍卫,即可以笼络他们,也可以充当人质。第三种则是“胡汉隔离派”。这一派的人数较少,但有多位重量级人物,包括秘书监魏征,中书侍郎颜师古等。他们认为,突厥人极不可靠,让其成为唐朝北方屏障的想法是荒谬的。而突厥人又与汉人差异太大,想要同化难度太大。因此,无论是把突厥人安置在边境,还是分散于内地,都会带来无穷后患。魏征直截了当的称突厥人为人面兽心,说他们只会在弱小时服从唐朝,一旦强大了,必然反叛,绝不会顾及恩德和道义。因此,对于突厥的正确安置方式是令其回归故地,但是要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他们。首先是要分而治之,将他们分为很多互不统属的小部落,各部落首领都由唐朝任命,而各部之间要划定边界,禁止相互吞并。唐朝则设立都护,对他们进行统一监管。这样一来,突厥居住在离唐朝腹地遥远的地方,内部又统一不起来,就不会对唐朝构成威胁。
唐朝|数十万人南下投降唐朝,大臣不要;唐太宗接纳,终成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