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陈友谅的楼船结构入手,看潘阳湖大战,为什么船小的朱元璋赢?( 二 )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楼船结构入手,看潘阳湖大战,为什么船小的朱元璋赢?
文章插图
所以,陈友谅是疯狂迷恋造船技术,而且造的船都是主力战舰,在《武经总要》中记载:“楼船者,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外施毡革御火,置炮车、檑石,其长者步可以奔车驰马。”史书记载陈友谅的战舰,大的可以装三千人,小的也有一千余人,参照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在《明史·兵志》中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由此可见,陈友谅的战船,最大的已经超过了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超过了当年隋炀帝下扬州的龙舟,其实这个龙舟也是楼船。陈友谅的楼船对战朱元璋的小船,可谓是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毕竟这种船兵士多,楼层高,小船很难靠近,靠近了,也会被楼船上的士兵居高临下射成刺猬。但是这种楼船还有一个特点,也是《武经总要》中讲的:“若遇暴风,则人力不能制,不甚便於用,然施之水军不可以不设,足以成形势也。”也就是说,这种船由于体积过大,受风面也大,一旦刮风,人力是控制不住的,也就是说这种船作战的时候,是有限制的,什么限制?那就是顺风和顶风的限制,由于陈友谅在长江上游,顺江而下,所向披靡,无人可挡,可是一旦逆水行船,基本就处于劣势了。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楼船结构入手,看潘阳湖大战,为什么船小的朱元璋赢?
文章插图
再有就是稳心问题,这个稳心是指船舶正浮时的浮力作用线和非正浮时的浮力作用线的交点。其实很好理解,船只总会遇到风浪的,然后会有一定的倾斜,但是等风浪变换了方向,船还可以自动扶正,这就涉及到稳心的问题。只有在重心低于稳心的时候,船才是稳定的,如果高于稳心,那么很容易倾覆。而陈友谅的楼船,好几层,重心必然上移,怎么解决稳定性问题呢?其实就两种方法,一种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战舰,把船底做成尖底,增加吃水深度。再有就是增加船的宽度,以及增加压舱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船的稳定。在我国古代,只有沿海地区,涉及到深海远航的船,才会使用尖底船,大部分也只能是平底船:“尖底船因吃水太深,在内河、浅海极为不便。”那么陈友谅的楼船想必也是平底船,这样就必然会增加压舱石,这样的楼船,又重又大,行动迟缓。如果陈友谅造的楼船是尖底船,那么我们也就不用再分析了,就那吃水深度,别说打仗了,在内河或湖泊行动都是问题。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楼船结构入手,看潘阳湖大战,为什么船小的朱元璋赢?
文章插图
那么潘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到底败在了哪里?可以说陈友谅既不是败在了装备,也不是败在了士气,而是败在了自己的愚蠢。在2010年的时候,南京发现了一个墓,这个墓是郑和的副手洪保的,墓志铭有这么一段:“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五千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代军舰的2500吨排水量,这个排水量放在二战时期,都是主力战舰,北洋水师的致远号排水量是2300吨,差不多就是这个级别。陈友谅的楼船对朱元璋的小船来讲,就是航空母舰啊,你见过航空母舰用铁链子连起来打仗的吗?陈友谅之所以采取了铁索连接战船的方式,其实就是中了朱元璋的计策:朱元璋充分利用了小船灵活的特点,你船是大,但架不住我船多啊,就围着大船转圈,专门跑到大船射程的死角处攻击。火铳、火把、弓箭齐上,并且勇敢攀爬上去肉搏,虽然伤不了陈友谅的元气,但是看着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