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陈友谅的楼船结构入手,看潘阳湖大战,为什么船小的朱元璋赢?

元末红巾军起义,元朝政府一边镇压一边招抚,很快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不等元军来打,自己都内斗起来。其中有四支部队最强悍,一支是老牌起义军,由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带领,一路北伐,甚至都打到了山海关附近;一支由朱元璋率领,隶属于小明王管辖,南下占领集庆(南京),并不断扩展地盘;一支由陈友谅率领,干掉徐寿辉后自称大汉皇帝,占据长江上游地区;还有一路由张士诚率领,占据江浙富庶地区,跟元军眉来眼去,打打合合。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楼船结构入手,看潘阳湖大战,为什么船小的朱元璋赢?
文章插图
这四支起义军都有自己的特点:刘福通的部队就是大杂烩,依靠人多,打仗靠碾压战术,一旦遇到正规部队,一溃即散;朱元璋的部队以步兵为主,但有相当精锐的重装骑兵部队,后来攻打张士诚的时候,骑步兵人数曾达到惊人的一比二;陈友谅比较崇尚科学,相信科学技术才是第一战斗力,所以他大力发展水军,建造了大批楼船;张士诚则以守城为主,主要是步兵,耐力强,单兵作战能力爆表。刘福通的部队很快在元军和张士诚的两面夹击下溃败,张士诚对小明王最后的据点安丰发动猛攻,这种情况下考验朱元璋的时候到来了。由于南京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范围中间,他们俩要想夺取天下,必须要干掉朱元璋。这就给了他们俩结盟的机会,这俩人商量同时出兵,给朱元璋来个两面夹击。当然,虽然是结盟,不过各怀鬼胎,都希望对方先打个你死我活,我坐收渔翁之利。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也就是刘伯温的坚守南京城的建议,而是选择了先北上抗张士诚,再迅速回师解决陈友谅。由于之前陈友谅吃过一次贸然进军南京的亏,这次是发动六十万大军,但不是冲着南京去的,而是洪都。他的这种战术至今是个迷,但其实更大的可能是陈友谅此次倾巢而出,并不仅仅是攻打朱元璋,而更像是意在张士诚。所以,他并不希望围攻南京,从而激怒朱元璋回师,朱元璋跟张士诚打得越久,越狠,陈友谅越高兴。只是陈友谅小看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朱文正,这是个狠人,你进攻,我也冲锋,你退兵,我也退兵。打到最后,陈友谅的楼船炮弹明明轰开了洪都城的缺口,但是步兵硬是不敢上,因此,朱文正也创造了洪都保卫战的奇迹。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朱元璋回师了,但不是采取的守城,而是进攻,在潘阳湖跟陈友谅展开决战。那么朱元璋这是疯了吗?明明知道陈友谅的战船要远远强于自己的小船,为什么不选择逼陈友谅上岸对决,而选择对自己劣势的水战呢?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楼船结构入手,看潘阳湖大战,为什么船小的朱元璋赢?
文章插图
这就要讲一下陈友谅的楼船,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船?在明史中记载,陈友谅的船是:“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楼船并不是陈友谅创造的,自古就有,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由此可见,楼船,那是战斗力的象征,楼船离开益州顺江而下,直逼金陵,也叫石头城,现在叫南京,结果南京城头一片降旗……古代讲水战,有一句要诀,那就是:“斗船力,而不斗人力。”吨位高的船只,可以无视面前的小船,直接碾压过去,而且大船就意味着更不容易翻,能携带更多的兵士和武器,自然就是武力的象征。包括现在也是,为什么要建航空母舰,道理是一样的,吨位越高,象征着武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