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四 )
文章插图
所以,李密在击败宇文化及之后,面对王世充的突袭和引诱,不得不接招,又处于一个难以持续动员和指挥各部的状态,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其内部的将领出现了问题,毋宁说是其基层官兵的普遍性厌战。事实上,他部下核心将领的纷纷投降,都是在战败之后,而在战斗之中,偃师守将郑颋即遭部下士兵劫叛,而之前一直忙活着和王世充做买卖的邴元真也私下勾引了王世充,这些情况的发生,实质上都与瓦岗军的物资匮乏有直接关系,也就是“穷”。“兵”出了问题,失败情绪和对统帅的质疑不断传染,也就导致了整个组织的“雪崩”,说得直白点,就是李密在什么都没有做错的情况下,输给了大隋朝的制度,因为正是隋文帝开始的聚集天下财赋于京师的疯狂摄取,造就了整个帝国过于集中的财富布局。这种布局之下,李渊以3万人起兵,仅仅一个晋阳宫就能献铠甲17万领,等于是一个士兵可以分5副铠甲,而刘武周占领一个汾阳宫,就能从一郡的小势力,扩张为席卷整个河东的狂飙。而偏偏李密的面前,只有一个洛阳坚城,不吃掉它,部下会散去,一直啃不下来,部下还是会疲惫、厌战,这几乎就成为了一种宿命。
文章插图
究其原因,仍在于隋文帝时代的战略布局,即以关中、河东为根本,河南、河北只是需要防范的先征服地,至于江南,干脆就是自己统治下的假想敌,在此条件下,各种资源都向根本之地集中,而河南、河北,哪怕是经过隋炀帝的运河贯通,仍旧只是资源的摄取地。所以,李密以这些隋朝的“敌人”为根基构建的反叛者团队,早就在隋帝国的意料之中,而李渊这个隋朝“自己人”的反叛,却是计划外的意外,直接导致了整个体系的崩溃和根本之地的快速易主。不过,李密的未能东山再起,却真的与人事上的败笔有直接关系,那就是在他战败后,即将到达徐世勣镇守的黎阳时,旁人的劝谏,见《旧唐书·李密传》: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至于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这个“或谓”是谁说的,已经不可考,却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杀翟让的时候险些弄死徐世勣,真的投奔到他那里,能活命不?李密也拿不准,所以才与王伯当等人,一同投奔了关中的李唐,可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旧部纵横河朔,东山再起呢?真正的问题就是李密的核心团队,在对宇文化及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又在与王世充翻脸后大败,王世充这一战对于整个“瓦岗军系统”的伤害并不大,但是对于李密作为权力基础的内马军、外马军的核心团队伤害却实在太大,以至于李密丧失了号令群雄的本钱,更直接的是,干脆丧失了对自己所剩余2万残部的绝对控制权。事实上,在讨论去向的问题上,李密看似的从善如流,实则是屈从众意的必然结果,包括王伯当这个绝对亲信,都已经站在了“入关中”这一边,李密基本没有什么选择。而造成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密完全没有亲族的力量,这一点,不要说李渊搞的亲子将将,族子将兵的一套,就连王世充也有一群弟弟、儿子、侄子分镇要津,各个比李密强,毕竟在乱世之中,亲族掌军的可信度,要比外系将领高得多,这可以说是“造反而成帝业者”的标配,而李密就完全没有,其霸业的土崩瓦解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 李自成百万大军颠覆明朝,清军入关,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
- 东西|诸葛亮其中一项发明,不仅救下蜀国10万大军,至今仍在沿用!
- 摄影:簇拥团花漫院墙
- 他是曹操手下的大将,不听命令擅自出击,最后连累几万大军丧命
- 名不副实的三国名将:带领十万大军出征,回来只剩自己一人
- 霍去病|霍光拥立两代帝王而不称帝,若王莽明白这道理,就不会有后来命运
- 泥料大师王福君老师“羊脂泥包浆返图”??好的泥料值得拥有
- 百姓|史上绝对独一无二的皇帝,从上至下没有一个人不拥戴他
- 大军|此人丝毫不输于吕布,独身一人力压群雄,号称三国第一名将!
- 黄百韬|粟裕下令万炮齐发,打崩黄百韬7万大军,皖南事变之仇终于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