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古代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其实成效显著!

观古今看世界
犯人|古代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其实成效显著!
文章插图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都能够看到这样一个桥段:几个官兵在城门口贴上一张带有犯人画像的通缉令,紧接着一群百姓就围上去观看。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官府这样贴上一张通缉令真的能够抓到犯人吗?这在笔者看来,这一措施对于抓捕犯人其实是行之有效的。故本文将从通缉令着手,介绍古代张贴通缉令如何能够有效抓捕犯人的几个重要因素,接着介绍利用通缉令抓捕犯人这一措施的弊端,最后加以总结。古代通缉令
犯人|古代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其实成效显著!
文章插图
所谓的古代通缉令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缉捕文书,上面有着犯人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或者外号、罪行、年龄、性别、身高、籍贯、口音、画像等信息。这些通缉令常常贴在犯人出没地区的交通要道或者是人流量较大且较为显眼的地方。通缉令能够有效抓捕犯人的主要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古代的通缉令能够得到大力推广,并且成效显著,都离不开当时的制度以及社会背景。换句话来说,通缉令需要依托于古代的制度和社会背景才能够有效实施。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因素:①古代的各种制度为通缉令有效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
犯人|古代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其实成效显著!
文章插图
例如,秦国在商鞅变法时的“连坐制度”规定:“(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换言之,百姓户籍五家为一伍,设一伍长,十家为一什,设一什长,并且规定不可迁居,各个家庭之间相互监督和检举,若是邻里犯罪而不揭发,则十家共同受罚。一方面有了伍长和什长的监督和管理,当其管理的范围内出现了犯人时,他们便能根据通缉令上的信息举报此人。另外,因为伍长和什长的管理范围并不算大,如果有外来人员,则可以很容易发现,只要将外来人员与通缉令上的信息一比对便可确认此人是否为犯人。再者,人们为了避免连坐受罚,往往会留心通缉令上的犯人信息,只要犯人一出现,就会有很大可能被抓。又如宋朝的“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与秦国律法有点相似的是,宋代民间有了保长和甲长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对当地户籍和居民进行管控,使得罪犯无处可匿。所以说,古代的制度为通缉令的行之有效提供了先决条件。②人口流动少,交通工具不发达
犯人|古代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其实成效显著!
文章插图
在古代,人口的数量并不像现在这样多,特别在明清以前,人口数量更少。除此之外,古代以农业为生计的人占大多数,因此他们几乎不会离开当地。所以在古代的流动人口较少,主要有宣扬佛法的僧侣、走遍大江南北的商人,走马上任的官员、进京赶考的学生以及江湖艺人。而这几种人的总数量并不多,排查起来相对容易,而且这几种人特色鲜明,罪犯难以伪装混入,所以无处可藏。另外,古时候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那时候想要赶路一般都是步行,偶尔有些有钱人会有马匹可以代步。而犯罪在逃跑的时候几乎不会选择马匹,因为骑马目标太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因此古时候的罪犯难以逃跑。只要人们发现生人以后,将其与通缉令上的信息一比对,就很容易将罪犯缉捕归案。③人员流动需要凭证、路引、度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