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光武中兴版“隆中对”,刘秀集团剑指帝业的宣言书( 二 )


刘秀|光武中兴版“隆中对”,刘秀集团剑指帝业的宣言书
文章插图
(绿林、赤眉搅弄风云)同赤眉军不同的是,绿林军的成分中除了迫不得已而造反的农民,也有许多见王莽败局已定,而想在乱世中搅弄风云、谋取最大利益的豪族,他们本身便有一定势力,往往携数千族人、宾客“带资入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阳郡舂陵乡的刘縯、刘秀兄弟。力量多了也有副作用,那就是指挥的不统一,因此,众人决定推选首领。因为许多的“股东”心中“思汉”情节浓厚,便决定选一个刘氏族人,绿林军的刘姓势力中,刘縯名望最高,但也正因非舂陵势力担心刘縯势力过大,于是坚决反对。最终他们选择了破落贵族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刘玄便是后世所称的更始帝。刘玄称帝后,刘縯拔宛城,刘秀更是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昆阳大捷,绿林军(那时已叫汉军)兵锋直指王莽最后的控制区——关中。然而此时,功高震主的刘縯却在绿林军的内部倾轧中被害,刘秀为求自保,不伐昆阳之功,不为兄长服丧,饮食言笑如常,更始帝才稍感惭愧,放下了加害之心。更始元年九月,王莽为三辅豪杰所杀。十月,刘玄定都洛阳,又派刘秀北徇河北,收服当地的铜马军等起义、割据势力,刘玄自己则兴高采烈地准备进入关中。然而,西行的刘玄岂能知道,北渡黄河的刘秀才是鹤鸣九皋、鱼潜在渊。坚定中兴决心、指明立业方向光武帝刘秀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野心勃勃、志在龙椅的人。李通以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劝他起事,他也“初不敢当”,只是念在兄长刘縯结交一帮社会闲散人员(即门客),大有举事之态,才半推半就、亦步亦趋地随刘縯起事。刘秀起先的志向,大概真的只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即便是被更始帝派往河北,他也是避祸的心理多于举大事的心理。
刘秀|光武中兴版“隆中对”,刘秀集团剑指帝业的宣言书
文章插图
(刘秀画像)然而此时,有一人“嬴粮徒步”、“杖策北渡”,不畏途中纷乱,到邺城投靠刘秀,此人便是邓禹。邺城相见,并不是刘、邓二人的初会。光武曾游学京师,故而能见到执金吾,兴发那千古一叹。而邓禹自幼聪颖,幼时在长安受业,二人便在那时结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邓禹便认为刘秀“非常人”,于是有意亲附之。顺便一提,邓禹在长安受业时年仅十三,而投奔刘秀时,也不过二十一岁。
刘秀|光武中兴版“隆中对”,刘秀集团剑指帝业的宣言书
文章插图
(邓禹,网友珊瑚虫绘,侵删)前往河北的刘秀,正式官职是更始“汉”的大司徒,职责是考察官吏、陟罚臧否,手握人事大权。眼见邓禹这一故旧前来,他最先想到的是邓禹来找自己要官来了,故问:“生远来,宁欲仕乎”。不料邓禹当即否认,并称他此次前来就是希望刘秀“威德加于四海”,自己“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刘秀对此的反映是“笑”,留邓禹夜间相谈,邓禹随即进言。此次进言虽不长,然最终打动刘秀自立门户,故全文摘录《后汉书》所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资治通鉴》中所录邓禹之言,和《后汉书》相比,大部分只是个别词句有些微出入,大意自是一致。不过也多出两段重要的话,其一是在“欲尊主安民者”之后的:历观往古圣人之兴,二科而已,天时与人事也。今以天时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以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分崩离析,形势可见。其二是跟在“恐无所成立”之后的:况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军政齐肃,赏罚明信。综观《通鉴》与《后汉书》,邓禹此次进言之要旨无非两层意思。其一,分析天下大势。更始政权虽然定都关中,然山东有赤眉、青犊等武装力量,天下远未达到统一之局面,这是客观局势,也就是所谓的“天时”。而就更始政权的主观能力——即“人事”来看,也明显不足。更始帝刘玄本人是“常才”(别忘了十三四岁的邓禹就已认定刘秀是“非常才”),而它的部下也是“庸人”,一朝暴富,胸无大志,整个政权中皆是凡夫俗子,没有人挑得了建立帝业这副重担。总而言之,更始帝坐不稳天下,赤眉、青犊、铜马之流和更始政权无异,你刘秀若是起兵,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其二,劝勉、激励刘秀起事,并指明初步战略。邓禹夸赞刘秀为政治军皆有条理,且早已建立盛名,自是将其与那些只贪图朝夕之乐的人一分为二了。潜台词自然就是:如果那些没有“忠良明智”的人都能在乱世中割据自立,那刘秀这般有“深虑远图”的人便大有“立高祖之业”的希望。在邓禹看来,以刘秀之才,甚至“天下不足定”,足见他对刘秀的莫大期望真是排山倒海,面前的刘秀只要稍有举事之心,怎能不被这话说得心痒。创业之初,除了“为天下所服”的名声,同等重要的便是人才。于是,邓禹提出“延揽英雄”和“务悦民心”两条双轨并行的“基本国策”,后来的事实证明,它们正是刘秀集团迅速崛起的关键。听了邓禹进言的刘秀,回应是“大悦”,如果说之前听说邓禹愿效尺寸辅佐自己的“喜”只是心头微动的不露声色,那么此刻的“大悦”自然是下定决心的拍案举事。可以说,经过邓禹一番劝说的刘秀,才完成了从“仕宦当作执金吾”的南阳豪族到复兴汉室的光武帝的思想蜕变。这次进言对于刘秀的价值,自不会低于“隆中对”之于刘备的价值,也难怪后世有人将邓禹此说称作“图天下策”。东汉开国第一功臣并非浪得虚名范晔在《后汉书》的邓禹论赞中说“夫变通之世,君臣相择,斯最作事谋始之几也”。此话意思是说,在变乱的世道中,明君要遇到点拨他、使他豁然开朗而定计举事的明臣,这样才是从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开始。对刘秀而言,邓禹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为刘秀摧城拔寨的吴汉、耿弇、冯异等人自然重要,但邓禹的一席话才是这一切的先决条件,若以“必不可少”一词评价云台二十八将对东汉立国的贡献,无疑邓禹才是最配得上的。当然,邓禹本人的贡献不止于此。光在“延揽英雄”这条由他本人提出的基本方略上,邓禹就立功不少,史称“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而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无疑是与他在《后汉书》中并列一传的寇恂。尽管寇恂不是邓禹带到刘秀阵营,但他成为河内太守却是邓禹的举荐。凡建功立业,必有稳固的后防基地,正面典型如萧何经营两川,为高祖输送兵源财源,反面例子则是黄巢、李自成等人的流寇主义。在邓禹的分析中,河内对于刘秀集团的意义正如关中之于刘邦,他保荐寇恂为河内太守,正是成就了寇恂“东汉萧何”的功绩。后来,刘秀果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寇恂也做到了“坚守转运,给足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