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光武中兴版“隆中对”,刘秀集团剑指帝业的宣言书

一次问对,奠定邓禹云台榜首的地位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一脍炙人口的情节,名曰“定三分隆中决策”。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见诸葛亮后,后者为刘备定下了先取荆州、后取两川、三足鼎立、谋取中原的战略设想。这个故事在正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相关文字更是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人倒背如流的千古名篇。关于这一指导刘备集团此后十数年行动的方针构想,人们称之为——隆中对。
刘秀|光武中兴版“隆中对”,刘秀集团剑指帝业的宣言书
文章插图
(隆中对)慢慢地,“隆中对”三字似乎也成了具有奠基性指导意义的大政方针的代名词。然而,提出“隆中对”的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之人,早在他于南阳草庐“笑指画图中”的将近两百年前,建立东汉王朝的刘秀集团中,就有一次重要程度堪比《隆中对》之于刘备集团的对答。这光武中兴版的“隆中对”,真正坚定了刘秀谋取大业的决心,称得上是刘秀集团这座大厦拔地而起时的第一捧土。实事求是地说,两汉之交的英雄,其知名度恐怕远不如三国、隋唐,但对汉史有基本了解者,应不会对“云台二十八将”这个合称太过陌生。这是汉明帝命人在洛阳云台阁,给二十八名为光武中兴做过重大贡献的将领所绘的画像。云台阁上有画像,其殊荣可类比于后世唐代的名登凌烟阁。而那两汉之交时“隆中对”的提出者,便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榜首的高密侯邓禹。正如凌烟阁榜首的是长孙无忌而非李靖,这种定鼎帝业后的论功行赏,往往以和帝室的亲疏为重要指标,而不纯看疆场贡献。邓禹和刘秀的关系的确不凡,邓氏家族后来也成为了东汉最重要的外戚家族之一。邓禹也的确不是云台二十八将中最能打的,在关中的败绩是他抹不去的污点,故而在战绩这个排行榜上,排在邓禹前面的至少有荡平成都、达成一统的大司马吴汉、“决策河北、定计南阳”并“克拔全齐”的耿弇、“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焉”的冯异、岑彭。
刘秀|光武中兴版“隆中对”,刘秀集团剑指帝业的宣言书
文章插图
(云台二十八将)但是,绝不能因此断言,邓禹名列云台榜首,靠的只是与刘秀的关系。战场上的败绩,可归咎于战术的失当和战场环境的瞬息万变,邓禹实不具备耿弇那样百战百胜的天赋,于战术不能纯熟运用。不过,于战略,邓禹则始终眼光长远而精准,他在刚刚投奔刘秀的问对中,便集中展现了这种眼光,而这次问对,便是笔者所类比的“光武中兴版”的“隆中对”。刘、邓河北商谈前的神州局势邓禹投奔刘秀是更始元年(23年)之事,此时的天下已经被王莽折腾得乱了许多年,有必要简述一下主要情况。新莽末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中央政权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各地的农民为了生计纷纷揭竿而起,而首义之功,则是琅琊郡海曲县人吕母。这位巾帼英雄的儿子因不愿执行县宰盘剥百姓的命令而遭陷害处死,经受丧子之痛的她散尽家财,笼络了许多受惠于她、听命于她的贫穷农民,经过逐步的聚集,汇成一股几千人的武装力量。天凤四年(17年),吕母筑台祭天、自称将军、亲率义师、攻破海曲、擒杀县宰、血祭爱子。随后,不断有走投无路者前来依附,吕母起义军的规模迅速膨胀,王莽政权剿灭、分化、招抚数计齐施,也没能快速扑灭这支力量。可惜仅一年后,吕母便去世,失去了主心骨的起义军开始四散,其主体由琅琊人樊崇率领,其余则构成了后来的青犊、铜马等起义军的中坚。樊崇率领的这一支力量,便是之后的“赤眉军”。而两汉之交的另一支主要起义力量——绿林军也在吕母起义的几乎同时兴盛起来。吕母于琅琊起事,绿林在荆鄂举义,他们的首领是新市人王匡(和王莽六子王匡同名)、王凤,因以绿林山为根据地而得名。在二王的率领下,绿林军同样快速壮大,屡败讨伐的官军,和赤眉军一道从南、东两个方向威胁王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