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浅析太平天国封王制度形成之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二 )


第二阶段:加封秦日纲、胡以晃为王,填补权力真空永安封王时所确立之政权运转机制为太平天国胜利进军提供了制度保障。1853年3月,距永安封王一年半,太平军杀进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天国都城,正式与大清对峙。然而,问题出来了,杨秀清有一家独大之趋势,洪、韦、石等人都深感不安。北伐、西征,如此重大军事行动,居然没有“王”担任统帅,杨秀清之心思很明显,就是不想让韦、石俩人立功,提高威望,从而威胁自己地位。洪秀全对此看得很清楚。此外,冯云山、萧朝贵这两位资深王爷阵亡后,资历尚浅的韦、石并非杨之对手,洪不得不想办法继续维持平衡,确保自己地位不动摇。
过程|浅析太平天国封王制度形成之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文章插图
北伐、西征两场重大军事行动同时并举,自然就需要人才,也容易出人才,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此时,洪秀全将目光转到秦日纲、胡以晃身上,并寻找机会给他俩封王。秦日纲率兵增援北伐,封“燕王”,寓意“燕地之王”,希望他能攻下北京,驱逐鞑虏;胡以晃破庐州,击毙湘军鼻祖江忠源后,封“豫王”,寓意“河南之王”,希望他能荡平中原。当然了,洪秀全之深层用意是希望秦、胡两位能感圣恩,支持自己,制衡杨秀清。秦日纲没得说,洪秀全亲自从矿场“挖”出来的悍将,铁杆亲信。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评价秦:“忠勇信义”。胡以晃则是大财主,可带来人马不多,一直受杨冷落,如今得封王,自然感谢洪。秦、胡封王,再次维持了诸王内部权力之平衡,虽说杨秀清实力最强,可其他诸王若是联合起来,他未必能搞得定。如此,洪秀全地位得到保障,政权运转机制良好,行政效率高,太平天国继续向前发展。《太平天国的政治与宗教》一文对此记载道:“一切人等,无有例外,各有派定的岗位与职责,而全体动作各按轨道,循规蹈距,如同钟表的机件。”洪仁玕在自述中则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其中东王之贡献应该肯定,但关键在于政体运行良好,各司其职,方能如此。
过程|浅析太平天国封王制度形成之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文章插图
第三阶段:恢复封王制,在同姓、亲信、实力派之间搞平衡加封秦日纲、胡以晃为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冯、萧阵亡后造成之权力真空,对太平天国局势稳定大有帮助。但是,杨秀清集教权、政权、军权于一身,东殿势力超级强大。随着军事斗争连连获胜,东王杨秀清威望空前提高,对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等造成巨大威胁。为此,洪、韦、石结成“诛杨同盟”,誓同共进退,李秀成自述:“北、翼不服,计议诛杀东王,及兄弟仨”。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死于内斗;石达开则率部离开,单独外出创业,脱离太平天国。至此,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杨、韦两位军师死于内斗,最后的“首义五王”石达开又离开天京,原有的政体运行机制遭到破坏,天国局势一团糟。洪秀全很快发现,自己威望不足,未能解决这糟糕局势,他玩不转了。不久,洪秀全恢复“五军主将”制,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韦俊等将领,激发大伙积极性。然而,“五军主将”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将领不能议政。不过,洪秀全已发誓不再封王,李秀成如是说:“主不再分封,被东、北、翼三王弄怕”。1859年,族弟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让洪秀全改变了封王看法,他决定恢复封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