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红衣大炮之殇——从天启到崇祯,西洋火炮是如何落入清军之手的
文章插图
红夷大炮的由来,离不开一个人——徐光启。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徐光启也有被提及,不过提到的是他在天文和数学方面的成就,其实在军事上,徐光启也有很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他主持了西洋火炮的引进。红夷大炮的建议引进,是从萨尔浒之战后开始的。徐光启是个军迷,尤其对火炮情有独钟。在冷热兵器混用,冷兵器为主的明末,火炮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而在欧洲,自从英国最早生产出铸铁炮以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国家先后制造出了铸铁炮。到了明朝万历晚期,铸铁炮成了欧洲海军的制式大炮,在海军强国的主力舰上,经常会配备100门以上的火炮。火炮已经成为欧洲战争中的核心武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英国就把火炮按用途分为16种,其中最大型的火炮口径6.5英寸,炮弹重达32磅(29斤),有效射程3.66里,最大射程12.8里。至于用于岸防的要塞炮,则更加惊人,发射的炮弹重达70-100磅。明军同时期最大的大将军炮,也就相当于英军的轻型火炮。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天启六年正月,宁远之战爆发,被运送到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发挥了巨大作用,立下汗马功劳。根据记载,当时宁远城头共有11门红夷大炮,轮流发射,威不可当,“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明史》:城内架西洋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明熹宗实录》:(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要说明的是,红夷大炮其实是个统称,并不是只有一种型号,千斤以上的称为西洋一号炮,千斤以下称为西洋二号炮,还有500斤的中炮,320斤的小炮等型号,根据参数的不同,威力也不尽相同。己巳之变前后的红夷大炮尝到甜头后,明朝又在天启七年九月购买红夷大炮2门和若干铁铳等火器。崇祯登基后,又购买火炮10门,还从澳门招募了20名教官。这批大炮和教官于崇祯二年正月从澳门出发,先到广州与地方官接洽后,然后走水路北上,到了南京却因故被耽误了三个多月。崇祯二年十月,炮队到达山东济宁,却传来后金军突入长城的消息。炮队昼夜兼程,于十二月初到达涿州后,又得到消息,良乡已被后金军攻破,炮队恐怕再往前进,没有可以据守的城池,于是在涿州布置了8门大炮登城据守。皇太极却并没有往涿州来,他的目标还是北京。此时明朝面临正统年间土木堡惨败后,瓦剌兵临城下时的选择,是靠留在北京的五门西洋大炮凭城据守,还是在城下列营出战。最后,崇祯选择了让袁崇焕等在城外出战,后金军屡攻无功,最后退走。京师之围解除后,崇祯三年正月初三,这批长途跋涉的大炮,在路上走了近15个月,终于抵达了北京,被崇祯赐号为“神威大将军”。北京解围,徐光启再次陈奏西洋大炮的重要性:“臣窃见东事以来,可以克敌致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一见于宁远之歼夷,再见于京都之固守,三见于涿州之阻截。”(徐光启:《西洋神器既见其益宜尽其用疏》)不久,崇祯下旨,将葡萄牙教官留京任用,“精选将士习西洋点放法”。到五六月间,第一批训练的100名明军炮手已经完成,教官开始分批训练炮手,每批100人。九月,徐光启和葡萄牙教官督造出了小炮,呈送崇祯,并得到赏赐“以示优异”。
-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要带一群50岁的老妇?而不是带妙龄少女呢?
- 西洋|中国的航海创举,一代帝王的理想,郑和下西洋为何开始为何结束
- 郑和|郑和下西洋:不带年轻女子,为何带年级大的女人,古人真聪明
- 无力回天:崇祯皇帝竭力仿制西洋火炮,却依然无法挽回关外的败局
- 王后贵妃闹元宵!苏提达穿红衣真闪亮,诗妮娜孔雀绿长裙美得低调
- 郑和下西洋不带年轻女子,为何只带大龄老妪?出海后才知其真高明
- 郑和下西洋为何不带少女,反而带一群老妪呢?多年后才知他真高明
- 郑和每次下西洋,不带少女带老妪,这是为啥?只能说他已看透人性
- 73年前,女孩穿红衣从帝国大厦86楼一跃而下,成就一经典遗照
- 悬崖|部队缺武器,副军长却要求把大炮推下悬崖?此举竟救了好几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