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私怨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二 )


失败|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私怨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文章插图
而关于甲午战争的军费问题,是翁同龢为私人恩怨报复李鸿章的把柄,甚至有流言说清流派人士仇视李鸿章,宁愿输给日本人,也不能输给李鸿章。这种言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将民族大义无端庸俗化,进而捕风捉影。翁同龢时掌户部尚书,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清政府本就财政紧张,翁同龢更应放眼全局,将有限的财力花在刀刃上。翁同龢奏请海军停购船械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这一年的停购船械实际上是为了堵黄河郑州段决口,以海防让步于民生。尚且难以说国防与民生哪个更为重要,但作为统治阶层,经历了太平天国、南北捻军的内乱,清政府哪敢再出现民生问题,这个钱花的是没有任何问题。黄河决口搞定以后,丁汝昌和李鸿章也都没有再提出购买新式战船,按照李鸿章的话说,是怕别人再弹劾他贪婪,那么翁同龢总不会主动提出购买军舰事宜,这个也不合章程,更何况老佛爷那边还需要钱修缮颐和园,更是翁同龢得罪不起的。到了甲午战事起,翁同龢即令户部拨了650多万两给总理海军衙门,这个军费是来的晚了些,订购新式船舰所需时间确实等不及,这仿佛是翁师傅故意刁难李鸿章,但殊不知战前淮军所存银钱就有800多万两,这笔巨额军费是李鸿章可以自由支配的,亦未用于甲午战事,可见甲午战争军费问题的根源也并非翁师傅左右的,或者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到底是不是军费不足导致的亦显而易见。
失败|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私怨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文章插图
再回望甲午战争第三阶段,海战的失利完全不足以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退居威海卫的舰队可以依托刘公岛的牵制,有效组织起南北帮陆地炮台的火力压制,两帮炮台皆是德国克虏伯重型火炮,与刘公岛形成犄角,日军舰队想在海面进威海港是不可能的,故而制定了海陆并进的策略。那么问题就出现在了山东一面,巡抚临阵换人,空降李鸿章的政敌李秉衡接任山东巡抚,这个李秉衡上任之后便将守军全部西撤,这个举动也过于明显,日军三万多人的陆战队毫无阻碍的登陆成功,并很快夺下南帮炮台,利用炮台将威海卫里的北洋舰队当成活靶子打,从这里可以看出,整场甲午战争,与李鸿章为敌的真就不是户部的翁同龢,而是更多政治势力团体。
失败|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私怨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文章插图
“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翁同龢
失败|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私怨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文章插图
综上,甲午战败,不应该把罪责推至翁同龢身上,更不应该归结于翁李二人的私人恩怨,二者皆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只是政见不同,对时局的了解不同,身后操纵的政治势力不同,才会在大战来临之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应对见解!参考资料:《清史稿》、《中国海军大事记》、《翁同龢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