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少|西汉时期,为什么飞贼变少了?专家:你也不看看当时屋顶上有啥

在很多古装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梁上君子的桥段。一些飞贼趁着夜色爬上房顶,再从房梁上垂吊下来潜入屋内,之后恣意进行盗窃活动。
而古代的飞贼之所以选择从房顶入室,无非还是因为在我国古建筑里,房顶乃安保最薄弱的一环。在先秦之前,我国古人的房顶大多都是茅草搭建的,根本毫无防盗性能可言。虽然到了秦朝时期,瓦片屋顶开始出现了,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焊接技术,这些瓦片无非就是覆盖在屋顶,而比起从正门撬锁,从屋顶掀瓦显然要轻松得多。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瓦合之众”和“土崩瓦解”这两个成语,不难看出,在古人的潜意识里,由瓦片搭建的屋顶乃是整个房屋建筑里最不牢固的部分,故而才会如此招飞贼喜欢。
当然,我国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西汉时期,由于古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导致这些上屋顶的飞贼数量锐减。到底是一个什么方法,还请各位接着往下看。
既然是防飞贼,自然是从他们最喜欢的屋顶上面做文章了。而西汉人用来防盗的神器不是别的,而是一种通体带刺的钉瓦。这是一种粘结烧制瓦,采用两部分构成,底下部分是普通的瓦片,但在其上还烧制了不少瓦钉,最后通过回炉重烧,讲瓦钉和瓦片连接在一起。
这个防盗措施有点像如今铁门上沿的铁刺,但由于覆盖面积广,显然比铁刺更加棘手。飞贼上了房顶后,更本没有立足的地方,再加上古代穿草鞋的居多,在屋顶上行窃的每一秒便都是坐立难安。
而这种钉瓦又是谁发明的呢?根据考古学家考证,这种瓦最开始同时出现于西汉时期的南越王国和长安。由于两地相差距离过远,再加上长安的钉瓦多为脊瓦,而南越王国的多为筒瓦。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关联性,因此,钉瓦很有可能于西汉时期在两地同时诞生,并不存在承袭关系。
不过,自汉代结束后,这些钉瓦却突然在中原大地上消失了。对古代建筑稍微留心过的读者应该都有印象,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屋顶上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钉瓦的痕迹。难道是治安变好了,再也没有飞贼了吗?还是古人又找到了新的瓦片来替代钉瓦。
答案其实很简单,即钉瓦这种瓦片形式太丑了。众所周知,建筑美感也是古人侧重的审美之一,这些横七竖八的瓦钉虽然防盗效果强劲,但远看起来着实是不美观。
不过,钉瓦消失后,却以另一种形式传承到了后世。前文里提到,钉瓦的制作乃是正常瓦片和瓦钉的烧制粘结。而得益于西汉钉瓦的普及,这种烧制粘接工艺已相当成熟,即便2000多年过去,大部分瓦钉依然牢固沾在瓦片上纹丝未动。
而这种技术的出现,为后世屋檐出现装饰性瓦片建材提供了基础。譬如南唐时期就曾出现一种“反式”檐口的筒瓦,这种瓦装饰到屋顶边缘,除非飞贼兴师动众地搬梯子上房顶,要是靠普通攀爬则是完全上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