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朋友圈“三天可见” 应予以尊重
刘少华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启用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9%的受访者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62.8%的受访者觉得使用此功能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51.5%的受访者觉得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微信有关部门在2019年称,“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使用数已经破亿。(8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朋友圈是网络社交的空间,但同时也是个人的隐私空间。朋友圈里记录着每个人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兴趣爱好等诸多与个人相关的信息,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树洞”。这个“树洞”的开放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个人的喜好与职业等众多因素。比如对于微商而言,朋友圈可能就需要全部开放。但对于一般人而言,“三天可见”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让朋友了解自己三天的状况,很多时候已经足够了。
个人有隐私,社交有距离。朋友圈“三天可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这其实和我们的现实社交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一个是现实的社交空间而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空间,也都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和秘密。即使朋友与朋友之间,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而言,“三天可见”所体现的也是社交的距离,只不过这个距离是在网上而已。
实际上,“三天可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朋友圈的乱象也有很大的关系。朋友圈本来应该是个人的空间,或者说是朋友间信息交流的空间。但现在不少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圈,不少企业借员工的朋友圈来推销商品、打广告。一些微商的朋友更是每天推送商品信息,让朋友们不胜其扰。除此之外,有的明星的朋友圈被粉丝攻陷,将明星们的行程、喜好等隐私大白天下。正因如此,“三天可见”既可以减少对别人的骚扰,也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三天可见”也可以视为一种抗争。
【北京青年报|朋友圈“三天可见” 应予以尊重】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个人保护,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 北京日报|宛若仙境!山东日照现平流雾奇观美景
- 北京日报|新疆这两县也实现脱贫,北京帮扶的73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 北京日报|“来逛朕的园子吧”!北京有轨电车西郊线变身“三山五园号”
- 北京日报|快讯!疏附县兰干镇等部分乡镇调整为低风险
- 北京晚报|廿四节气起源地在哪里?这些传说涉及三位古人
- 北京日报|北京启动大运河马拉松挑战赛,108.5公里要这么跑
- 北京头条客户端|北京:空气重污染黄警期间中小学停止体育课
- 北京日报|71.6亿!北京地区企业战“疫”捐赠金额领先全国
- 北京头条客户端|CBA | 浙江打出本赛季最大分差 福建一场不胜耻辱11连败
- 北京日报|高价倒卖故宫展览入场票证,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