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话让你觉得中文很美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郑振铎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多谢知友指正)。看泰戈尔的原文,自己的话并不一定能够翻译得这么美,也许会翻译成这样:活着就像夏天的花一样美丽,死了就像秋天的树叶。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就这样简单粗暴……还有一句,温庭筠的《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当初看到这一句,哇塞,再也没有什么能把相思比喻得这么贴切了!仔细看看想想,玲珑骰子,这么坚硬的东西,以红豆做点数嵌入,这可不是入了骨的相思么?除了以上还有很多美丽的句子。所以,诗词歌赋,真真是中华独有的瑰宝。
■网友的回复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翻译不出来的闷骚又优雅的脉脉深情。
■网友的回复
除了诗文之外,最能集中体现这种汉语的美的就是对子了。
对子是个俗称,也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对联。除了博物馆里和拍卖会上的古董,我们在名胜古迹、庙宇、公墓以及宾馆饭店里随处可以见到对联,逢年过节要贴春联,有婚嫁之类欢喜的事要贴喜联,有丧葬悲哀的事要贴挽联。而旧体诗中例如五律及七律当中的第三与第四句要求对仗,第五与第六句也要求对仗,词曲与骈文中也要求一定的对仗,古代各种体裁的著作中也常见对仗的语句,所以无论是从学习欣赏还是学习写作的角度来说,对对子就成为以前的学校里重要的基础课,叫对课。
汉字用方块字,汉语又以单音词为主,尤其是古汉语就更是如此,这都给对仗提供了方便。而历代除了诗文名家,还出现了很多对对子的高手,如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徐文长、清代大政治家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是对对子的高手。甚至帝王中也有非常好这一口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当了皇帝后,为了营造歌舞升平的气氛,某年除夕传旨,要求南京每家每户都要贴上春联,然后亲自微服出宫去看,自得其乐,自我陶醉。
有一户人家门前没有春联,一问这家是以阉猪为生的,家养动物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成的,比如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成,因为野性犹存,有时候性情暴烈,不听指挥,发情季节甚至还会斗殴伤人,阉割以后会性情温顺,而且肉也长得快,长得好。这家是阉猪的,说想不出用什么词做春联。据说朱元璋当即就题了一副对子: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当然不雅致,倒也很贴切。也像朱元璋这个无赖出身的皇帝的口吻。
对课是以前私塾常开的课,一直到民国时代当过教育总长、北大校长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曾经回忆:对课跟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大文学家鲁迅也在散文中记述过读私塾时除了读书,正午练字,晚上对课。对课的字数是慢慢增加的,从三个字到五个字再到七个字。蔡元培和鲁迅都出生在十九世纪。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较多地创设了新式的学校,渐渐取代了旧式的私塾,学的新课程越来越多,对对子就不像以前那样受到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