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完的作业,老师和家长给不完的压力,还有同班同学间明里暗里的竞争。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大多承受着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责任。
很多父母觉得好好学习、乖巧懂事是孩子应该做的,为此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几乎从不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声音。
却不知,越来越多的孩子因此患上了“空心病”,对生活的毫无积极意愿,甚至甘愿放弃生命来躲避压力,因为生命本身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
比如前段时间四川泸州有的小学生,留下一封亲笔遗书后就从高楼跳下。
小小年纪的他,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对父母的失望,对学校的厌倦,对同学的恐惧。
文章插图
他说:“从小就被希望像大人一样,活着太累了,想让我找回遗失的快乐真的做不到,现在只希望自己能多睡一会儿。”
为了好好休息一会儿,他放弃了整个世界。
为何条件好了,却有越来越多孩子放弃生命?
也许很多父母觉得是孩子心理素质太差,但实际上每一个选择放弃生命的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渴望被爱、被理解、被需要、能创造幸福的念想。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照理来说不需要考虑温饱,应该更幸福才对,可现实却好像相反。
【 孩子|越来越多孩子放弃生命,“空心病”的背后,是被父母杀死的兴趣】
文章插图
想了解原因,要懂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简单来说,人的需求可以归为五个层次,从下到上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文章插图
人的心理需求处在不同的等级,做出的行为和应激反应也不一样,它是驱动人们不断前进的原始行动力。
那些轻生的孩子,他们的层次可能只是停留在生理需要,对安全,归属,尊重,价值实现都有欠缺。
只被满足了生理需求,其他的被忽略或者从小就缺失,孩子自然就会缺少安全感和沟通,无心热爱生活,成为一个“空心人”。
文章插图
事实上,“空心病”如今在孩子身上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
关于空心病:
时代空心病这个概念,来自于2016年11月,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演讲。
他认为:空心病和抑郁症有些相近,从精神学角度来说,它没有药物可以医治;得了空心病的人一般情绪低落,缺乏生活兴趣和沟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价值感。
在北大这样的好学校,基本是学习好的怪同学,要么就是学霸,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30%多的同学厌倦上学。他们并不是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而是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不得不强忍着天性去学习,还有40%的同学觉得学习和人生没意义,人生轨迹就在眼前,没有奔头。
就连最近很火的李雪琴也有抑郁症,感到孤独,她想做一条咸鱼,会翻身就行。
文章插图
说白了,“空心病”的背后,是被父母杀死的兴趣。那些错误的教养方式加上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很多学生受之不起,渐渐就变成了根据父母指令生活的人。
孩子生命的意义,应当自己界定
说到这里,我想说说徐凯文主任举的两个例子,可能这样大家更容易共情。
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小岛上,很恐惧,周围事物都是危险的,尽管已经19岁但就是觉得自己从来没活过。
这段描述证实了“偏执-分裂焦虑”和恐惧元素,“支离破碎的小岛”代表自己的心理不完整,“时不时感到恐惧” 是在说他内心对外界环境的排斥。
想让孩子重新完整起来,就是要从兴趣出发,允许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制订学习计划以外的兴趣计划和简单的小目标,让生活更有动力,而不是为了成绩一切让步。
孩子内心恐惧的部分就需要父母耐心陪伴了,及时沟通,发现孩子有不对劲的地方就聊一聊,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才会敞开心扉,让爱在心中流淌。
文章插图
第二个例子是一位咨询者说的:“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这个世界里好像没有我,我已经不是我,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独生女|女子怀孕2次到预产期后孩子却没有了,老公提疑问才知事情不简单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孩子|孩子晚于这个点睡觉,身高发育至少损失5cm,也别早于这个点起来
- 孩子|育儿假:刚需+硬核
- 宝宝|8岁男孩依然在吃母乳,断奶几次都失败告终,对孩子会有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