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正观快评: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盲目的爱或是伤害

“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请问可以打增高针吗?”“我儿子想长到一米八,医生给开点增高针呗!”……据媒体报道,暑假期间,有不少家长到医院咨询孩子身高问题,想通过注射“增高针”让孩子长高。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医生表示“人手再多都没有需求大,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太焦虑了。”
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本是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等疾病的。生长激素的使用需要基于科学检查和综合评判,不能擅自扩大治疗范畴。然而,当本该用于治病的“增高针”被家长的身高焦虑放大疗效,寄希望用于拔苗助长,那带来的就不仅仅是交智商税的金钱损失,更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健康隐患。
协和医院|正观快评: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盲目的爱或是伤害】有家长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却只长高了1厘米。1厘米的身高增长恐怕无益于满足家长想要的身高优势,但与“增高针”相伴的健康风险却是实打实的。生长激素被滥用,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而更为严峻的是,家长不必要的身高焦虑容易被非正规医疗机构利用——有民营医院打出“定制身高不是梦”之类的广告语,把生长激素吹捧成“增高神药”;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随意扩大生长激素应用范围。
显而易见,正是在为孩子身高患得患失的家长和无良医疗机构、医生的共同助推下,才造就了“增高针”的畸形火爆。而想要让增高针回归治病,而不是治疗家长焦虑心理的正轨,必然需要医院和家长共同做出改变。
作为“增高针”的供应方,既然是处方药物,医院就必须严格遵循处方药物管理办法,收紧“增高针”的开具和使用范围。不滥用生长激素、不超范围使用,是医院和医生必须守住的医德底线。与此同时,卫生和药监等职能部门更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于受利益驱动诱导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对于家长而言,更要学会科学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学会和自己的焦虑和解。其实近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持续改善,与2015年相比,6-17岁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分别增加1.6厘米和1厘米。身高的增长必然不是“增高针”的功效,而是环境、营养和运动等的共同作用。
盼望孩子长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的成长自有其科学规律,想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结果往往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再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就更加得不偿失。盲目地因身高焦虑而使用“增高针”,这不是爱是伤害。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陈若松 杨恒瑜
统筹: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