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全国古籍普查进入尾声,北京的中学里藏着不少珍本( 三 )


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2000多叶“纳格拉洞藏经”仍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其主要原因在于书叶本身独特的藏纸工艺。据介绍,文成公主入藏将造纸术带进了青藏高原,而为了适应高原的环境和藏民的硬笔书写方式,一种“本土改良”的藏纸在当地被发明并广泛使用起来。
数百年前的藏纸采用的是当地独特的狼毒草制作而成,这也给现代修复造成难题。2014年9月,“纳格拉洞藏经”修复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研讨,制定“纳格拉洞藏经”修复方案。“通过比较,最终选择使用迪庆狼毒草根汁和安徽潜山的纸浆进行混合,制造出质地与经叶最接近的‘人工纸浆’进行修补。”林世田介绍,“纳格拉洞藏经”修复工程将2285叶珍贵藏文佛典全部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开启了全国藏文古籍修复的先河,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修复、保护、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意义。
西藏古寺废墟发掘2000张佛经雕板
“相较于其他省份古籍的集中保存,西藏的古籍往往秘藏在地处偏僻、远离城市的寺庙里,普查和保护的难度可想而知。”
林世田介绍,雪域高原上的西藏自治区是古籍资源藏量十分丰富的“大区”,传世藏文古籍历史久远、卷帙浩繁。在西藏,古籍的收藏单位多以寺院为主,“数量多达千家,覆盖了自治区所辖地市的74个县。点多面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古籍普查人员必须走遍这74个县才能把古籍著录入册。”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古籍普查的工作人员“抢救”回了很多珍贵的“书林遗珠”。比如,2013年至2017年间,在西藏山南市加查县达拉岗布寺距今500多年的寺庙废墟中,就发掘出2000多张藏文佛经雕板。
不过,由于长时间埋在废墟中,这些经板不仅布满尘土,内容难以辨认,甚至因为长期受潮腐蚀而变形严重。为此,国家图书馆专家及印刷工人在西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奔赴达拉岗布寺进行考察。考察组与僧众一起,花了三天时间,将雕板清理完毕。经板上的字难以辨识,又由印刷工人现场刷印,边印边释读。“最初考察组估计有五六百张雕板,只带了近千张纸。没想到,清理到第二天的时候,就已经印出1200多张,三天共计达2000多张!”
林世田介绍,这批经板的时代经鉴定距今500年左右,经文的完整程度相当少见。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对其进行了补写与重新印刷。“这也是西藏自治区首次将藏文古籍再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相结合的尝试,对将来再造善本和非遗技艺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计划,全国的古籍普查工作将在今年基本完成。采访人员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总量达270余万部1.8万函,已占预计总量的90%以上。全国已有2760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60万叶。而古籍普查的成果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分享给公众,“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资源总量超过3.3万部1500余万叶,国家图书馆超过2/3的善本古籍已实现在线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