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全国古籍普查进入尾声,北京的中学里藏着不少珍本


北京日报|全国古籍普查进入尾声,北京的中学里藏着不少珍本
文章图片
今年,历时13年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进入尾声,迄今全国2760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360万叶古籍得到修复。在此过程中,有些“遁世”已久的古籍重新“现身”,也有些“命悬一线”的古籍“失而复得”。
在古籍普查工作者眼中,“书卷多情似故人”,而他们也时刻把“不教书林有遗珠”的责任放在心中。
乾隆时期内府藏书“现身”西城图书馆
北京地区古籍收藏历史悠久,收藏数量庞大,很多古籍收藏单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民国。不过,许多古籍都收藏在基层单位,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登记、鉴定。为此,设在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了“流动办公室”,派出普查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市属单位的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开始了古籍“发现之旅”。
这个“普查小分队”在至今长达13年的探寻过程中,曾有过不少出人预料的发现。比如,他们就曾在为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进行古籍鉴定的过程中,发现了乾隆时期的内府藏书——《班马字类》。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班马字类》在清代的用途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字典。为什么说它珍贵呢?正是因为在它上面盖着几个乾隆皇帝的玉玺印章——“太上皇上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
“这些都是乾隆皇帝的私人收藏印章,只有收藏到了极为珍贵的书画作品,他才会盖上这几个‘戳儿’,显示自己已经收藏过了。”工作人员说,凡是同时动用了这几个印章的古籍,全部被收藏在了皇帝自己的“私家书库”——天禄琳琅里面。
北京日报|全国古籍普查进入尾声,北京的中学里藏着不少珍本
文章图片
在市属古籍收藏单位中,一些基层单位常常收藏有珍本古籍。当古籍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些藏书单位,就会对其中的古籍像“上户口”一样,一本一本进行登记。题名、卷数、作者、版本、装帧、版式、册数、存卷、破损程度一项不落记录在案,并进行拍照留影。
给古籍上户口,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这本书,上面没有作者名号和出版商信息,当初在登记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费了一番功夫。”工作人员指着一本题为《旧学四种》的线装古籍介绍。
在这本书中,作者留下的身份信息是他的一个“号”——“东海褰冥氏”。
东海褰冥氏是谁呢?工作人员拿出了普查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工具书之一——《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进行查询。按照书中的记录,原来“东海褰冥氏”是清末时期谭嗣同的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