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老罗说死的第二天,极氪成了YYDS( 二 )


同时 , 在之前广受诟病的智能辅助驾驶方面 , 极氪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 体验从用户不能接受 , 到总体满意 , 细节仍需调整 。 这种调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累计里程的加长和用户反馈的数据的分析 , 这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无尽模式 , 用心做事的企业最终在这个方面不会有很大差异 , 先发企业也就谈不上有任何壁垒 。

事实上 , 在汽车智能化领域 , 新势力企业给行业释放的伪命题不胜枚举 。 例如 , 燃油汽车无法实现智能化 , 事实却是 , 在配置了合理电量的电池之后 , 燃油车的智能化边界并不比电动车低很多 。
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命题之下 , 真正的海量应用软件竞争的格局 , 势必要等到无人驾驶普及化与合法化之后才会出现 , 而即便到了那一天 , 硬件也仍然会是汽车竞争的高权重部分 。 包括手机、家电在内的各个已经智能化的行业都证明了这一点 。
而对于汽车产业来说 , 这就决定了 , 汽车的智能化竞争 , 智能架构的比拼仍然是底层竞争逻辑 。 在这方面 , 极氪为代表的世界领先的智能电气化浩瀚架构的优势非常突出 。 极氪这大半年来对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的神速完善 , 极大得益于浩瀚架构的灵活、突出的能力 。 待到不久之后吉利放出的九颗卫星完成了对中国地图的扫描 , 服务中国用户的星链就将投用 , 厘米级的卫星互联技术必然轻松把极氪送上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老大的位置 。

至于人力资源效率和科技企业基因这种略带玄学的话题 , 智能汽车会成为未来科技人才乃至科学家级别的大神人才出没的高地 , 这个判断只怕如今的手机、IT企业大佬们也不会有异议吧 。 唯一考验的是成熟车企领导层的胸襟和格局 。 以跟汽车产业逻辑更为接近的家电行业智能化发展来看 , 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成熟企业出不了好干部 。
二问:那些用户看不见的东西 , 你们真的就不干了吗?
极氪的公关部完全清楚 , 8155的免费升级当然是这场发布的天然爆点 。 但是 , 在发布顺序上 , 这个爆点 , 既没有被放在开头来瞬间引爆氛围组 , 也没有放在结尾来压轴 。
安聪慧把他和极氪品牌最喜欢的内容放在了开头重磅发布 。 这就是极氪这次硬件升级的拳头产品——智能驱动 。

汽车智能化时代 , 我们看到有人发电芯技术 , 有人发智能驾驶辅助技术 , 有人发智能座舱技术 , 还有人发冰箱彩电技术、以及或许创新的座椅技术 , 会装一些的还发一些碳纤维、全铝合金等新材料等等 , 但凡用户能看得见、看得懂、看的进、觉得贵的技术 , 都有人撸出来当肌肉秀 。
【|在被老罗说死的第二天,极氪成了YYDS】但是 , 就是没人来发对于汽车而言至为核心的智能驱动技术 。 为什么呢?因为这技术太不划算 。 一般用户看不见、连意见都提不出 , 你老干这个 , 人家还质疑你不用户主义;而且要在电动车框架内做出出色的智能驱动技术 , 投入比那些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大得多 , 难度也大得多 。
背靠吉利汽车的极氪经常提及 , 但人家总也记不住的所谓整车企业的体系能力 , 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 极氪汽车智能科技副总裁徐云就说 , 极氪生来就更喜欢做那些看不见的技术 。 这不是说那些看得见的我们做不好 , 只不过那些内容并没有那么难 。
智能驱动技术横跨底盘域和动力域 , 是我们所说的操控的来源 , 也是汽车技术中最微妙的一环 , 智能科研、工程创新和人力调校缺一不可 , 是标准的既耗时间 , 又耗钱的部分 。
极氪针对专属于智能电动汽车体系所研发的智能驱动技术 , 已经累计进行了数年时间 , 投入了200亿元 , 更看不见的还有吉利的巨人之肩的沉默成本 。 在此次正式发布包括创新的闪电切换在内的智能驱动技术之前 , 极氪的驱系统就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

在极氪的用户群体中 , 极氪式操控是被集中点赞的部分 , 从去年十月交车开始 , 极氪就迅速被封为电动车操控的天花板 , 甚至被誉为神级操控 。 这也是新生的极氪 , 在当时的各种焦虑之中 , 用户和品牌共同的最大的信心来源 , 在8155到来之前 , 极氪终端一边订、一边骂的奇景由此而生 。
直到现在 , 罗永浩说的新势力三傻已经变成三强的光景 , 很多明白技术的人 , 仍然在质疑中国绝大多数的电动车的驱动逻辑 , 事实上跟老头乐没有区别 。 只不过这种理性的声音 , 在电动化汹涌向前的声浪中被掩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