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父|“葫芦娃之父”是谁?

“ 那本来就不是一个推崇个人的时代 ”
上世纪80年代,是外国动画片霸屏的年代。
《米老鼠与唐老鸭》和《变形金刚》成功打造出同类玩具IP。版权意识极强的老美,还注册了米老鼠的商标,未经允许不能擅自使用。
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也让诸如卡西欧等企业在动画上找到“捆绑销售”的突破口,轻松尝到甜头。
之父|“葫芦娃之父”是谁?
文章插图
在大量“免费”外来动画的冲击下,国产动漫举步维艰。
难道咱中国孩子就只能看外国动画了吗?
这时,中国动画的领头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毅然接过了振兴国产动画的任务。
当年的美影厂虽已创造出备受赞誉的《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等经典作品,但在电视动画领域却乏善可陈。
而相比电影而言,电视无疑具备更强的传播性。
80年代的中国大陆,家家户户普及电视,本土动画片没能占据先机,自然就被外国动画抢了风头。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及时醒悟的中国的动画人,开始着手拍摄自己的系列动画。
就算跟外国动画硬扛,也一定要把小观众的心争取回来。
1986年,美影厂不负众望,做出了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葫芦兄弟》。讲述7只神奇的葫芦,7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展开了与蛇蝎二妖的周旋。
之父|“葫芦娃之父”是谁?
文章插图
这是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成为中国原创动画经典。
导演胡进庆也因此有了“葫芦娃之父”的美誉。
1936年3月出生于江苏常州的胡进庆,17岁即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毕业,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造型、动作设计。
年轻时面孔酷似香港演员林保怡的胡进庆,还是当年美影厂著名的“舞蹈王子”,探戈、伦巴,样样在行。
之父|“葫芦娃之父”是谁?
文章插图
他性格活跃,会拉小提琴,喜欢跟同事聊音乐,讲笑话,有好多姑娘都喜欢他。
当然,颜值和个人魅力只是一方面,人家专业实力同样硬核。
之父|“葫芦娃之父”是谁?】1961年胡进庆凭《人参娃娃》拿下民主德国第4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
三年后《金色的海螺》获印尼第3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
工作十年后,27岁的胡进庆升任导演,更是成绩斐然。
他执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1983)、《淘气的金丝猴》(1982)和《草人》(1985)三部影片都荣获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其中《鹬蚌相争》还在国际上大出风头,先后斩获联邦德国第34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6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和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
不过,这样一位荣誉等身的大神,当年做《葫芦兄弟》也是困难重重。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钱。
美影厂经费有限,根本拍不出原定的效果。
《葫芦兄弟》剧本取材自一部广为传颂的民间故事——《十兄弟》。
故事讲述了十个长相奇特、本领迥异的兄弟,为救无辜被陷入狱的父亲,同心协力与强权霸道的地主、官员、甚至皇帝展开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抗争,最终救出受难父亲,惩治了恶人。
角色形象夸张、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想象力;不仅弘扬了团结一心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对正义、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故事是好故事,但原著中富丽堂皇的宫殿、上天入地的本领,没有好的资金保障,很难出效果。
于是,导演胡进庆坚持把原著中10个各具特色的人物,换成7个外形完全一样、只有颜色不同的“葫芦7兄弟”。
葫芦娃使用技能时,身体不需要什么变化,变个颜色就行,造型不费力,这下就达到了省时省工的效果。
复杂的地主、官员、皇帝等反面人物,就简化成蛇蝎二妖。金光闪闪的宫殿,成为简单勾勒的山洞。
之父|“葫芦娃之父”是谁?
文章插图
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不这样,靠厂里投下来的钱,根本“拍不起”。他甚至给领导丢下“狠话”:“你不答应,我就不拍!”
是大佬的口气了!
最后美影厂批准,胡进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撰写了脚本,身为导演,他还为这部动画片分好镜头,又画好了场景。
而且“葫芦娃”的卡通形象也是他一手画出来的。
当时,厂里公开征集角色造型,结果在一堆“神娃”和“洋娃娃”的形象中,胡进庆画的那个光膀子赤脚的“野孩子”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