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从梨花体到废话文学,网络文体的短期流行病

文 | 观娱象限,作者 | 缈秒 ,编辑 | 琢介
当你看完这篇文章,你也就看完了这篇文章。
是不是很无语,回想你上一次这么无语,还是在上一次。
想必我已经完美为大家示范了近日最流行的网络文体“废话文学”,废学家的废话输出正在席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成为梗语言霸主。如果你接着往下读,那也将收获到废话文学走向正轨的“万恶之源”: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在B站,《废话连篇》《废话的艺术》等视频播放量均超过400万,同类视频热度迅速飙升,每天都有人在考据学习“废话文学”。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的#废话文学#相关话题下,废话创作更是如火如荼,其中高赞不乏名家著作,以及名言的废话改写。毕竟鲁迅先生在其散文《秋夜》中早有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梨花体|?从梨花体到废话文学,网络文体的短期流行病
文章插图
但鲁迅可从没教过废话文学,《秋夜》全文肃穆深邃,以物言志,一树一花,一鸟一虫皆有象征意义,此处重复并拆分两个短句的写法也是为了体现当时孤寂的心境。而当代的废话文学,崇尚意义的绝对消解和完全否定,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说了一堆话又好像没说。
但凡有一句不是废话,都不配称之为废话文学。
其实这种流行很好理解,当代职场的各种互联网黑话,网络平台的营销鸡汤,影视剧里的台词,又何尝不是废话连篇,生活中充斥着虚伪又莫名其妙的无效沟通,在玩梗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无聊对抗无聊。
于是我们看到,类似的语言狂欢愈发频繁地上演,去年“凡尔赛文学”大火,再到今年的卑微文学、废话文学等,这种戏谑性语言范式都是具有反讽与抵抗意味的狂欢式戏仿行为。其实从网络时代伊始,成为符号或者梗的网络语体“流行病”,就一直存在,只是症状和传染性都更加荒诞了。
但在过去,他们还不叫文学而已。
01 从XX体到XX文学网络新语体的滥觞可以追溯到2006年,梨花体的横空出世。
有网友以女诗人赵丽华的名字建了一个网站,发布了赵丽华以往的一些“口水诗”作品,同时炮制了一些伪诗,此后天涯论坛上出现大量转贴,一时间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嘲笑与模仿。
彼时,那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堪称经典原本: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诱发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奇观,也造就了第一次网络新语体的模仿狂欢。
说是风格独特也好,语言平实也好,无论如何分析,这种粗糙的写作方式,乏味而无聊的语句,经过断行就成为“诗”的荒谬性本身,就足以在网络语境中被放大并嘲讽,引发文字游戏。在网友总结的“梨花体”四种写作方式之一中:一个有口吃的人,他说的话就是一首绝佳的梨花诗。
之后数年,网络新语体成“井喷”之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相关统计,曾经在一年内出现的流行语体就多达40多种,包括:“凡客体”、“见与不见体”、“淘宝体”、“Hold住体”、“TVB体”、“咆哮体”等等。
后来又有“甄嬛体”、“陈欧体”席卷网络,各种新语体的造句狂潮一直方兴未艾。除了词汇和缩写以外,那时人们就已经非常热衷于在网络上创造和模仿结构性的句式表达,流行速度很快,生命周期很短,但还不敢称之为“文学”二字,大多数只是跟风抖个机灵、彰显幽默罢了。
我们不加以赘述网络新语体的发展变迁,而是想要强调这种“流行病”在网络土壤中长期存在,并且影响力也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而扩大。2012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此时新词、新语体已经层出不穷,出于网络交流、调侃、自娱等目的,各种兼具传统口语和书面语特点的交融性语体主要以句式模仿的形式体现。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0年4月,中国网民数量为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与五年前相比,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
这种语言游戏的戏仿盛宴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加入了句式模仿以外更多的内容创意性,并在称谓定义上从语体变成文体,从XX体升级为XX文学。
2020年年底,“凡尔赛文学”肆虐流行,并被《咬文嚼字》杂志列入年度流行语。“凡尔赛文学”最初起源于豆瓣的“凡尔赛文学研习小组”,网友“小奶球”称其灵感源自于描绘18 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而所谓的凡尔赛文学,就是指那些欲扬先抑、明贬暗褒,看似抱怨实则炫耀的文字,通过表达不满的方式,来向外界不经意地透露出自己的高贵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