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二 )


近水楼台先得月。家长、老师原本就是少年的“上帝”和“人神”。如果家长从军,少年会仰慕伟人;如果家长行医,少年会仰慕药王;如果家经商,少年会仰慕财神……但是,如果家长做不出少年的数学题、老师不知道“小马哥”是谁——诸如此类的小状况陆续发生,家长、老师的“上帝”、“人神”形象随之瓦解,少年自会选择新的“仰慕对象”。
偶像|“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文章插图
再次是“协作竞争”。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不断地向“神”或“偶像”讨教,模仿他的做派,学习他的方法,感受他的恩惠、理解他的价值,体会他的情感……用来解决自己与现实碰撞发生的心理问题,达到“敬畏”并“认同”,他内心的“仰慕”才真正转化为“崇拜”。
这个过程在现实经验中发生,个人就找到了现实的“崇拜对象”。这个过程在虚拟想象与认知中发生,说明个人通过传说、历史、小说、报道等文化出品,已经深刻理解了他的“崇拜对象”,并活学活用了“人神”或“偶像”的经验。
少年倘若出于生计问题,比如关于小手工,他向鲁班讨教;关于小电子,他向汪滔“讨教”;关于小编程,他向扎克伯格“讨教”;关于小火箭,他向马斯克“讨教”;关于小投资,他向巴菲特“讨教”……如此,他或可由“仰慕”达成“崇拜”。
偶像|“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然而,我们的少年不会遇到生计问题。于是,他可能出于兴趣爱好,把仰慕对象的选择投向“战力值”体现的“竞技”方面:他会向梅西“讨教”足球,向科比“讨教”篮球,向邓亚萍“讨教”乒乓球,向博尔特“讨教”百米跑……如果加以流汗受伤的实战经验,深刻理解与体会,他或可由“仰慕”达成“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