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90后博士创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如何领跑细分行业第一梯队?

移动机器人|90后博士创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如何领跑细分行业第一梯队?
移动机器人|90后博士创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如何领跑细分行业第一梯队?
文章插图
图源丨受访者
图片设计 | 李斌才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周峰 编辑白瑞,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5年时,90后张朝辉还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机器人学博士。彼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机器人成了热门概念。各种外观类似玩具一样的机器人开始在各种大小场合登台表演。
不过在他看来,这些机器人噱头居多,很难形成沉淀,真正帮助产业落地。为了真正用移动机器人技术来帮助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还在读博的张朝辉与师兄弟们一起,开始了将自身所学,与商业化结合的探索。
到如今,这支博士生团队创办的移动机器人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优艾智合已经完成了软银亚洲领投的近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众多一线基金的多轮支持。
这背后是一份不俗的成绩单:优艾智合拿到了中车、立讯精密、米其林、华能集团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订单。在中国的复合机器人市场中,这家公司也是领跑行业的第一梯队玩家。
钻研学术,还是拥抱市场?张朝辉出生于1992年,博士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学。他当时所在的研究所,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与和工业落地相关。这让他和伙伴们能站在智能工厂设计的角度理解行业问题,也让他们形成了从企业需求理解问题的习惯。
到2017年,几个博士生在机器人产业化落地方面的探索初见成效,形成了一整套基础的技术框架。但在学术和商业之间的奔波却让他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学术科研专注于单点突破,经营商业却需要面面俱到,很难平衡。
继续钻研学术,还是拥抱市场?关键时刻,他们得到了来自导师的支持。张朝辉和另外四个同学成立了机器人优艾智合,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事业上。导师梅雪松提供了大量支持,出任了公司首席科学家的职务,给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移动机器人|90后博士创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如何领跑细分行业第一梯队?
文章插图
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来自于米其林轮胎。在大型车辆的轮胎保养中,检测是否存在扎钉、磨损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往往需要靠人检测,费时费力。米其林希望能通过机器人服务国内的公交公司,在公交场站里实现轮胎的巡检,并将结果数字化——这正好是优艾智合擅长的环境和领域。
通过在移动机器人上加装机械臂和检测模块,公司满足了米其林的需求,并且将应用场景落地到了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虽然市场很细分,但却是刚需。”张朝辉如此对创业邦总结公司初期获得的经验。
但很快,小伙子们对这个刚需的细分市场不再满足。更换机身上的模块,移动机器人完全可以完成更多场景下的工作。带着积攒下的经验,他们自信公司的能力可以满足更大的市场。
转型挑战更大市场虽然是机器人公司,但优艾智合的产品,却和传统观念中的“机器人”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低速行驶的小型自动驾驶车辆,通过激光雷达等一系列传感器来感知周边环境。只不过这些迷你“无人车”并不会行驶在交通标志明显的公开道路上,而是会穿梭在工厂厂房、仓库、物流场站这样的开阔环境里。
你可能在亚马逊的仓储宣传片中见到过类似的场景:形似加大版的“扫地机器人”可以托起货柜,沿着地面上铺设好的二维码行驶到特定分拣员面前,让对方取下对应订单中的商品后再自动行驶去往下一个地点。
只不过,优艾智合的机器人行驶环境远比上面这种经过改造的仓储中心复杂得多。仓储环境相对封闭,工业环境有人和设备基材介入,远比前者来得复杂。部分环境也不具备改造的条件。
以上文中描述的公交场站为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开阔,车流复杂,场地中也没有能够指示机器人方向的标识。“这其中的关键,是移动机器人的高精度定位和巡航。”张朝辉向创业邦介绍。
在寻找工业场景刚需的过程中,优艾智合确定了两个业务方向:一个是继续“老本行”巡检,公司之后又拿到了海关的订单,用于检测货物中是否存在违禁品;另一个则是工业物流——在芯片、电子制造等行业的产线中担任物料运输的角色。
在团队决定转型的同时,为了降低人为失误概率,泛电子行业拉开了装备移动机器人的序幕。从2018年到2019年,不断有张朝辉曾在研究所时帮助过的企业找上门来,询问能否研发产品满足相关需求。在研究了泛电子制造行业的工业物流之后,新的方向就此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