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民国表情包在社交平台仍旧很受欢迎。随后,国内《爸爸去哪儿》播出,每一季都有几个小孩悄然成为人们的微信头像。 去年,随着第5季的播出,陈小春的儿子小小春Jasper红到透,那阵子,我的微信联系人列表里,就能找到好几个Jasper宝宝。【 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文章插图
《爸爸去哪儿》催生了很多妈妈粉、姐姐粉。不用说,“萌”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讨人们喜爱的特征之一了。不仅如此,从社交媒体到实体空间,各种影像和标志都加入了“可爱”这剂“调味品”。看看这些年的服装、箱包品牌,哪个不是纷纷和卡通萌物联名?再看看路上的行人,他们包上,哪个不是系着各种小人偶或者卡通人物?就算是手机壳,也总是点缀以各种卡通小人儿。这一切无不在证明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那些可爱的东西带有深深的爱恋。
文章插图
查理·布朗也是很多人的头像必备萌娃。/Snoopy在中国,社会学者将其概括为“萌文化”。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就曾兴起过一阵儿童崇拜。 当时,人们开始反思批判高度工业化的社会,而儿童世界被视为一个纯洁无暇的、与成人世界全然不同的世界,在工业社会里就有了一层天真而令人向往的意味。同时,描绘乡村其乐融融的生活和各种可爱的人物和动物角色的迪士尼动画,因为充满了童趣、迎合了人们对昔日纯真生活的想象而大受欢迎。
文章插图
《小熊维尼和蜂蜜树》1966年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复苏,迪士尼动画进入日本,其中天真纯朴的内核与日本视天真为美文化传统产生共鸣,同时也抚慰了人们战后的破碎心灵。也由此,在日本衍生出了类似“二次元”、“萌宠动画片”等“萌文化”。近些年来,通过二次元文化的传播,类似“萌文化”也不断从日本传到韩国以及中国。伴随着消费文化,我们看到微博上萌宠博主和吸猫党日益壮大,朋友圈秀、晒、炫时的嘟嘴卖萌成为日常,而各种等萌物、萌娃头像进入人们的日常交流系统——萌文化开始在中国发展出了自己的形态。全民“社交返童”从人们对萌娃头像的热衷出发,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实人们对“萌”的渴望和追寻几乎无处不在。在近几年,成年人们喊着要过六一,已经不再是一句自我调侃的玩笑话,而是采取了实际行动,在社交媒介中通过称呼、仪式、服饰、吃喝、消费等一系列“立体化”方式当起儿童来。
文章插图
某品牌六一儿童节的营销。事实上,这种成年人世界里的“装嫩”和“返童现象”的苗头早年已露端倪。近一点的是前年“小猪佩奇”大火,人们发现,把这部动画片炒热的,不是对口的受众小孩子,而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
文章插图
谁能想到这只猪成了2018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主角?儿童节不再只是小孩子们的合法节日,成年人也跟着加入童真狂欢,占据游乐园,玩起小孩子游戏;市场品牌方也瞄准时机刮起怀旧童真潮流, 扭蛋机、捉迷藏、跳格子等游戏成了品牌营销传播的创意形式;这些现象频繁出现,并逐渐传播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国内学者将之称为“成人儿童化”。用萌娃头像来装点自己的社交“门面”,其实只是“成人儿童化”中的一环。萌文化背后的“成人儿童化”现象的兴起,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可爱的事物本能的喜欢那么简单,而是在它在某一点上击中了现代人的情感症候。
文章插图
城市发展伴随着一代人的彷徨。/《迷失东京》这种“成人儿童化”,经常表现为80、90后的集体怀旧情绪。在国内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对童年的怀旧。比如罗大佑《童年》这首歌的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评论就是“小时候”。有网友写道:“小时候真好,在乡下河里游泳,抓龙虾,钓鱼。吃着2毛钱的冰棒,1毛钱的辣条。那个时候不会追剧,电视放什么我们就看什么。没有手机,没有WIFI,依然过得很开心,小时候真好。”
- 小舞|斗罗大陆测试你的专属武魂!!!等你来哦!!!
- 情侣|二次元【情侣头像】
- 工藤新一|动漫头像:我不是海绵宝宝,哭了没有派大星
- |动漫头像:记忆不断重复着,这样的生活真的让我很累
- 找到了一组非常不错的微信头像|头像| 微信
- 姓氏|今天是超级对称日,你该换张专属姓氏头像,愿你称心如意
- 男生|动漫男生头像 超级好看的男头,不好看你踹我,踹两脚!
- 情头|鬼灭之刃:Q萌头像,师兄与蝴蝶的情头很甜蜜,可惜其中有个叛徒
- |漫画头像值得拥有
- |炉石传说最萌卡牌,萌化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