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文章插图
文马路天使人们期望躲回那个被神化的童年,去找寻少年时代真实的自我,来治愈现实带来的痛感。 你微信头像是什么样的?前阵子,微博上出现了一个叫做#年纪大不敢乱用头像了#的话题,一位网友的回答上了热门:“年纪大了不敢再用可爱宝宝做头像,怕被误以为是自己生的。”
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文章插图
90后卖萌路上受挫了。/广州日报底下更是有不少人发出了相同的感叹:“29岁,用10岁头像,别人以为是我亲儿子”、“现在用的这个萌娃头像已经伴随我3年了,最近要相亲,是不是应该换了”......这些网友的调侃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有相当一大部分人热衷于用萌娃或者卡通小孩当头像。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初出茅庐的00后,还是已经成为职场老油条的90后;不管是仍旧单身,还是已经当了爹妈的人......在微信头像的选择上,经常非常默契地呈现一副又萌又蠢的“宝宝”模样。
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文章插图
用网红萌娃当头像的人不在少数。在社交线上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无需面对面的社交应用完成的,微信头像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第二张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已经成年的我们,仍旧选择用小孩子的形象来代表自己?我的微信通讯录里怎么有那么多“宝宝”你仔细研究过微信里每个人的头像吗?前段时间,半夜失眠的小海打开公司的微信群,观察起了每个人的头像。他突然发现,公司109人的群里,有19个人的头像都是“宝宝”(不是自家孩子)。百无聊赖之中,他对这些头像做了归类:有6个人用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有7个人用的是网红、明星小萌娃,另外6个人,用的是诸如史努比、哆啦A梦等卡通“小孩”。
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文章插图
最近几年,史努比迎来了复古返潮。为了验证这件事情的普遍性,我在各个不同工作单位的群里随机挑选了个10人,做了一个抽样调查。最后发现,这类拥有萌娃头像的人,在整个通讯录中占1/10的比例。也就是说,你每加了10个人,就会有1个人用着萌娃头像!更别说还有一些频繁换头像的“换头党”,也曾在某些时候使用过萌娃头像。事实上,就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萌娃的喜爱,近乎一种本能。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曾提出过“幼体滞留”的观点,即喜欢一切有幼体特征的东西是人的天性。幼童的可爱能天然地引发成人的怜爱,这才确保了幼童能够受到妥善的照顾。
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文章插图
喜欢萌宠,也是同样的道理。/Unsplash当然,除了对“可爱萌娃”本能的喜爱,萌娃微信头像,还包含着我们在网络社交空间里的形象建构。和日常现实交流不同,微信社交属于典型的缺场交流:我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对方的表情、神态、语气,因此微信头像就成了最重要的社交印象载体,甚至可以说是社交面具。加拿大著名的社会学家戈夫曼在研究人们的社交行为的时候,曾经提出“拟剧论”。他认为,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
头像|你的微信头像里,有你不想长大的秘密
文章插图
社交平台如舞台。/Unsplash同理,我们的线上社交平台,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社会大舞台。通过萌娃的头像,我们迅速为自己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个人形象宣传的最佳方式——一旦施了可爱这种魔法,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都会迅速充溢着亲切感。不信你想象一下,你和另一个人的初次相识是通过加微信,如果对方的头像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子,那么你的第一反应,应该不会联想到对方是个多不好的人吧?无处不在的“萌文化”如果追溯人们把萌娃当头像的习惯,那应该从2013年的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开始。这档综艺的流行,为刚兴盛不久的微信输送了大量经久不衰的表情包。表情丰富,聪明又带点蠢萌的民国一下子成了中国网民的表情包和头像“供应商”。人们乐此不彼地从节目中截取民国表情,当然,也有很多人直接把民国当成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