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四年找回200多走失老人!北京这支志愿者搜救队在行动( 二 )


“看见老人没事,别提有多激动!”这是救援队转型后执行的第一个任务,也是队员刘秀清第一次现场发现老人。从那以后,刘秀清便“上瘾”了,只要有需要,不管多远都会赶到现场,有时甚至抱上家中无人照顾的小孙子一起过去。
刘秀清记不清楚自己究竟参加过多少次救援,但其中一次救援时的场景始终深深烙在她的脑海中。那是2017年5月,救援队像往常一样搜救走失老人。直到第5天,他们才从一名保安那里得知,曾经在一处建筑垃圾场见过老人。最后,刘秀清在泥潭中找到奄奄一息的老人。因长时间陷在里面,老人的嘴巴鼻子耳朵都灌满泥浆等污物。这一幕,让在场的志愿者们都感到揪心。刘秀清赶忙跟队员一起帮老人擦洗清理,其他志愿者也纷纷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老人身上。
“不敢想象,老人在那样的环境里怎样坚持下来。如果我们再晚到一步,恐怕就来不及了。”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刘秀清依旧不住地唏嘘感慨。这些年里,她曾经在凌晨三点,从西直门找到积水潭,发现老人后,兴奋地坐在马路牙子上跟队友聊到天亮;也曾经一大早赶到回龙观,因为搜救地方太偏僻,饿着肚子找了一整天……
刘秀清一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多元,每次出任务都要自己往里搭钱,但她从来不计较。找到老人后,队员们通常会在群里发个小红包庆贺一下。有一次,他们忘了群里还有家属,等打开红包才发现,家属发了一连串大红包表示感谢。后来,队员们又把钱都退了回去。在他们看来,收钱就意味着搜救成了一种买卖,那将背离志愿服务的初衷和本心。
挑战
从朝阳门到南六环 老人不知自己是谁
在救援队里,像刘秀清一样的志愿者还有许多,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北京日报|四年找回200多走失老人!北京这支志愿者搜救队在行动
文章图片
作为队长,徐广春的话并不多,但始终是队员们的大后方。“接到线索后,我们会迅速整理出寻人启事散播出去,由值班队长召集可以参加搜救的志愿者,安排专人与家属沟通,了解老人过去在哪里工作,平时有哪些生活习惯,从中寻找可用线索,排查沿途监控,分头展开搜救。”苏敩表示,后方的信息支持直接关系到前方的搜救效率,徐广春的工作繁琐而重要,“只要一说要查公交车,他立马就把周边各条线路的首末班时间整理出来发到群里供志愿者参考,还会把附近的河流、学校等分布情况告诉大家,避免大家陷入盲区。”
即便如此,每次搜救仍然会给队员们提出新的挑战,而老人们的活动范围也总是超乎想象。
“最远的一次,老人居然从朝阳门辗转跑到了南六环外,幸好因为他在餐馆吃饭没钱结账,被老板娘报了警,否则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找到。”回忆起搜救过程,苏敩也觉得不可思议,“警察把他带回派出所审问,可怎么都问不出个人信息,怀疑他有案底,就发了协查通告。”